11月1日上午,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征,奔赴南极。

8万海里远航,第42次南极考察开展哪些前沿试验?

· 向3000米冰层实施洁净钻井取样。

据介绍,本次考察中,我国计划首次开展南极内陆冰层深处湖泊科学钻探试验,利用国产热水钻和热融钻系统,在超过3000米的冰层上实施洁净钻井与取样作业。

南极冰下湖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等极端环境特征,具有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包含丰富的冰盖历史和气候变化信息。开展南极冰下湖研究,对于理解沉积过程、生命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雪豹”6×6轮式载具。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 秦岭站智联仓储实现无人化管理。

本次考察将继续完善秦岭站科研栋、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考察站运行保障和科学研究支撑能力。”领队助理、秦岭站站长王焘说,同时继续验证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国产化设施设备的可靠性、适应性。

图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停靠的“雪龙2”号破冰船。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摄

· 国产装备在极地开展验证应用大显身手。

今年,不仅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雪豹”6×6轮式载具、THT550全液压大功率牵引装备将在南极现场开展验证,自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生态潜标与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多项新技术也将开展应用,在冰雪世界中大显身手。

看“雪龙2”号保鲜黑科技

作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自上海出发,一路向南。远洋科考菜单的进化,依托着各类保鲜设备支持,除了常见的冻库,还有工业级氮气保鲜舱。

据极地考察物资部、企业合作发展中心主任陈楠介绍,氮气保鲜技术已在远洋科考与洲际生鲜运输中广泛应用,其通过灌注高浓度氮气,降低保鲜环境中的氧气含量,营造高氮低氧环境,从而有效延缓食材代谢,实现长效保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个跟工业级氮气保鲜舱技术同源的“迷你氮气保鲜舱”登上“雪龙2”号,助力队员们实现“果蔬自由”。“冰箱上船,科考队员的营养和健康保障会更全面,对心情和心理状态都有积极的影响。”陈楠表示。

本次考察围绕国家需求和全球科技前沿,将继续推进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和系统优化,持续实施阿蒙森海、罗斯海和普里兹湾等南极重点海域业务化调查监测,开展国产技术装备的新应用等重点任务,并深入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南极科研、调查、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双多边合作,预计2026年5月完成任务后返回国内。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

封面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