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配口汤,肠胃不受伤。”
“吃米饭时喝点水,吞咽更顺畅。”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很多人奉为 “养生小技巧” 的饮食习惯,或许正悄悄让你的血糖陷入 “危机”。
当我们端起水杯、饮料杯,在进餐时随手抿上一口,以为是在享受便捷与舒适,却没意识到体内的血糖可能已开始像坐 “过山车” 般急剧起伏......
一边吃饭一边饮水
血糖像“过山车“
当我们在进餐过程中同时饮水或饮用其他饮料时,体内的血糖水平可能会出现剧烈起伏,这种类似 “过山车” 般的波动,在医学领域被定义为 “血糖波动过大”。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概率,进而提升患糖尿病的风险。2025 年,《生理与行为》期刊刊载的一项研究就揭示了这一现象:在食用米饭的同时饮用茶水,会加快胃排空的速度,使得餐后血糖水平出现明显上升。
从生理机制来看,胃排空率的高低与血糖上升速度密切相关。胃排空率越高,食物中的糖分就会越快地进入小肠,进而被身体吸收进入血液,导致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反之,胃排空率较低时,血糖的上升过程则会更为平缓。
那么,为何喝茶会提高胃排空率,引发血糖飙升呢?
研究人员对此作出了解释:米饭与面包不同,其吸水性较差,当茶水与米饭一同进入胃部后,二者会保持固液分离的状态。茶水这类低能量、低粘度的液体,在胃内会形成一条 “高速通道”,能够快速通过胃部,在此过程中还会带动部分米饭残渣一同进入小肠。提前进入小肠的碳水化合物会被身体加速吸收,血糖自然就会随之急剧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茶水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在进餐时喝水或饮用其他饮料,也可能带来相同的 “副作用”。
此前,《糖尿病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果发现,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病情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都会因随餐饮水而出现显著升高。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减少食物摄入量,会选择在进餐时多喝水。
但《生理与行为》的上述研究表明,尽管进餐时喝水会对胃排空速度和血糖反应产生显著影响,却不会对人的主观饱腹感、饥饿感以及进食欲望造成明显改变。
也就是说,即便在进餐时喝了大量的水,也无法达到减少饭量的目的,反而会导致餐后血糖大幅飙升。
适合大多数人的
“科学控糖”吃饭小技巧
日常饮食中,掌握以下 4 个简单控糖技巧,大多数人可灵活用:
1. 胃肠健康者:多吃硬食,少吃软食
若胃肠无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遵循 “吃硬不吃软”。硬食消化慢,能减缓碳水分解吸收,避免餐后血糖骤升,助于血糖稳定。
2. 胃肠弱或不喜干硬者:吃杂吃粗,避开精制
胃肠功能差或不爱干硬食物,不用勉强,坚持 “吃杂、吃粗不吃精”。每餐尽量含蔬果、瘦肉、蛋、主食等;主食选燕麦、糙米等粗杂粮,替代精米白面,其膳食纤维能降升糖速度。
3. 难实现多样或不喜粗粮者:控加工度,别太软烂
若条件有限难做到食物多样,或不适应粗粮,可从加工和形态控糖:别过度精细加工,也别把食物弄太细碎软烂。比如熬粥,煮 “汤米分离” 的稀粥即可,别熬到入口即化、无米形的黏糊粥,以免加速血糖升。
4. 通用高效法:调吃饭顺序,轻松控糖
若觉得以上复杂,务必记 “调整吃饭顺序”:先喝少量清淡汤或水,占部分胃容量;再吃高纤维、难消化的蔬菜;接着吃肉蛋等耐饿的优质蛋白;最后吃淀粉主食。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主食摄入,缓消化吸收,控餐后血糖。
来源: 健康时报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天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