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疱都结痂了,怎么还像火在脸上烧?”62岁的王阿姨(化名)眉心到头顶一片带状水疱,三周后皮疹退了,可一阵风吹过,像针扎、电击,还不敢梳头——梳齿轻轻一碰就钻心地痛。夜里痛醒,一醒就更睡不着。家人劝她忍忍就会好了,结果一个月过去,疼痛不仅没减,还更频繁了。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医师说:这不是“矫情”,而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尤其累及三叉神经(前额/眼周/面颊/下颌)或枕神经(头后部/颈项)时,风一吹、发一梳、口罩一戴都能触发“刀割样”“灼烧样”疼痛,常伴触痛、灼痛、麻木、蚁走感,严重影响睡眠与情绪。

为什么皮疹好了还在痛?

黄晓松主任医师解释:带状疱疹源于潜伏在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急性期病毒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留下“烫伤”般的炎症与损伤。之后,受伤的外周神经像是“裸露的电线”,阈值变低,轻轻触碰也感觉疼;同时中枢神经变得更敏感,风吹草动都被放大为疼痛。

年龄越大、急性期皮疹范围越广、疼痛越剧烈、眼部受累、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起病时没有及时规范抗病毒,后面形成顽固疼痛的概率就越高。

头面颈部的PHN需要特别注意,若前额或眼周起疹并伴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甚至鼻尖也冒出疹子,要高度警惕角膜受累;这类患者应尽快就诊,以免遗留视力问题。

耳周起疹同时出现耳痛、眩晕或面瘫,可能是拉姆齐-亨特综合征,越早规范治疗,恢复机会越大。后枕到颈项像戴了“痛帽子”,转头或枕头摩擦就痛,可能枕神经受累相关。

面对PHN,关键是“急性期早治、慢性期规范”。在皮疹初发的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通常可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即便超过72小时但仍在出新疱或疼痛明显,医生也会根据情况处理。

若已经进入慢性疼痛阶段,治疗思路从“硬扛”转为“系统管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药物,配合低剂量药物以稳定睡眠与情绪。少数顽固病例会考虑神经阻滞、射频、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或经颅磁刺激等专科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切忌自行反复叠加止痛片或随意停药换药,这往往会让神经更敏感,还可能拖延最佳调整时机。

脑心健康管理师朱娥提醒患者:除了药物,生活里的“微调”同样关键。尽量让作息稳定、睡眠规律;情绪和疼痛相互影响,焦虑抑郁像扩音器,会放大痛感,适度的心理支持与放松训练能让药效更好地发挥。

日常护理上,选择柔软的枕套、帽子与口罩,避免粗糙材质与紧压;外出防风防晒,减少冷风直吹患处;循序渐进做“脱敏训练”,比如用丝巾或软毛刷轻轻掠过疼痛区,从几秒钟开始,逐步延长。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姜婷 罗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姜婷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