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防晒霜早已成为人们护肤清单上的 “必需品”。但拿起一款防晒霜,瓶身上标注的 “SPF50+”“PA+++” 究竟代表什么?这些数字和符号背后,藏着怎样的防晒科学原理?今天就带大家揭开防晒霜中 SPF 与 PA 的神秘面纱,读懂这些 “防晒密码”。


一、紫外线如何伤害皮肤

要理解 SPF 与 PA 的作用,首先得搞清楚我们防晒的核心目标 —— 紫外线。阳光中的紫外线主要分为 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和 UVC(短波紫外线),其中 UVC 被臭氧层阻挡,对人体影响极小,而 UVA 和 UVB 则是伤害皮肤的 “元凶”。

UVB 能量较强,会直接作用于皮肤表皮层,导致晒伤、红肿、脱皮,还会刺激黑色素生成,引发晒黑;UVA 穿透力更强,能深入皮肤真皮层,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加速皮肤老化,出现皱纹、松弛,甚至增加皮肤癌的风险。一款优秀的防晒霜,需要同时抵御 UVA 和 UVB,而 SPF 和 PA 就分别对应着对这两种紫外线的防护能力。


二、SPF:专防 UVB 的 “晒伤防护系数”

先看 SPF,它的全称是 “Sun Protection Factor”,即防晒系数,专门衡量防晒霜对 UVB 的防护效果。简单来说,SPF 值代表的是 “延长皮肤耐受 UVB 的时间倍数”。

我们的皮肤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暴露在阳光下会有一个 “最小红斑剂量”(MED),也就是皮肤开始出现红肿晒伤的最短时间。比如,一个人不涂防晒霜时,10 分钟就会晒伤,那么涂抹 SPF30 的防晒霜后,理论上耐受时间会延长 30 倍,即 10×30=300 分钟(5 小时)。

当 SPF 值超过 30 后,防护效果的提升会逐渐减缓 ——SPF30 能阻挡约 96.7% 的 UVB,SPF50 约能阻挡 98%,SPF100 也仅能阻挡 99%;此外SPF 值的有效性还受涂抹量、出汗、擦拭等因素影响,即使是高 SPF 防晒霜,也建议每 2-3 小时补涂一次。


三、PA:针对 UVA 的 “晒黑防护等级”

再来说 PA,它的全称是 “Protection Grade of UVA”,即 UVA 防护等级,是专门针对 UVA 的防护指标。PA 等级通过 “+” 号来表示,目前常见的有 PA+、PA++、PA+++、PA++++ 四个等级,“+” 号越多,代表对 UVA 的防护能力越强。

具体来说,PA + 表示能延缓皮肤晒黑时间 2-4 倍,PA++ 为 4-8 倍,PA+++ 为 8-16 倍,PA++++ 则为 16 倍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PA 等级衡量的是 “防护强度” 和 “晒黑延缓能力”,与 SPF 针对的 “晒伤时间” 不同,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比如一款防晒霜标注 “SPF30+ PA+++”,意味着它既能有效抵御 UVB、减少晒伤,又能强力阻挡 UVA、延缓晒黑和老化,属于 “全波段防护” 产品。


四、科学防晒指南

在选择防晒霜时,除关注 SPF 和 PA 的数值以外,还要结合自身场景和肤质。

如果是日常通勤、在室内或树荫下活动,选择 SPF30-50、PA++-+++ 的防晒霜即可;如果是户外长时间暴晒(如海边、爬山、军训),则需要选择 SPF50+、PA++++ 的高倍防晒产品,同时搭配帽子、墨镜、防晒衣等物理防晒措施,形成 “双重防护”。

此外,干性皮肤可以选择滋润型防晒霜,油性皮肤和痘痘肌则建议选择清爽、控油、无致痘成分的防晒霜,避免堵塞毛孔。

最后要提醒大家,防晒霜的 “正确使用” 比 “高数值” 更重要。每次涂抹时,面部用量需达到 “一枚硬币大小”(约 0.5g),颈部、耳后、手臂等暴露部位也要均匀覆盖;出门前 15-20 分钟涂抹,让防晒霜在皮肤表面形成完整的防护膜;如果出汗较多或接触水,要及时补涂,确保防护效果不中断。


读懂 SPF 与 PA,就掌握了选择防晒霜的 “核心技巧”。防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即使是阴天,UVA 也能穿透云层,对皮肤造成伤害。科学选择、正确的使用防晒霜,可以更好的抵御紫外线的侵害,让皮肤保持健康、年轻的状态。


来源: 化妆品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