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心脏支架很难吗?把支架在血管里撑开不就完事了?能有什么危险?很多朋友这么问过我。其实,支架手术时的“坑”挺多的。支架的大小、还有植入位置的选择,1毫米的差距都会影响到手术的安全和效果。下面这几个误区就值得说清楚,看完后没准你也能学会下支架:

第一个,下支架的位置有讲究

你一定以为,支架就是找血管狭窄最重的位置撑开。真这么干可就危险了!

植入支架就像在河里架设桥梁,只有找到河底里稳定的基石才能浇筑桥墩,这样桥梁才不会坍塌。心脏支架也是。支架的两端需要放到血管最“结实”的位置,也就是没有狭窄斑块的正常段作为桥墩才能撑开。如果支架过短没有完全覆盖病变,支架两端正好压在斑块上,斑块会被挤压破裂,血小板在周围聚集形成血栓,支架便会堵塞;如果挤压严重撕裂了血管,甚至有引发心脏破裂的危险。

那支架选的长长的不就安全了吗?更不是了!支架越长,再狭窄的风险就越高。所以,支架长度的选择必须格外精确。

第二个,支架的粗细也有讲究。

如果支架直径明显小于血管,支架扩张后无法完全紧贴血管壁,很容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如果支架直径过大,过度撑开血管,会刺激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增加再狭窄风险,严重的甚至在术中就会造成血管破裂,直接威胁生命。

第三个,如何选择支架的尺寸呢?

心脏造影是X射线投照出的间接影像,无法直接显示支架大小,需要造影时使用的其他器械的尺寸作为参考,十分考验医生的眼力和经验。

医生也会使用OCT(光干涉成像)、IVUS(血管内超声)等血管内影像检查,可以精准判断病变性质以及所需支架的大小。但是,这些检查需要多花患者1万多块钱,除了一些高风险病变必须使用,比如左主干病变,因为左主干是左侧冠状动脉的开口,支配着心脏70%-80%的血液供应,如果此处植入的支架尺寸不合适,一旦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者堵塞,甚至会直接引发猝死;其他情况医生则是替患者能省则省。

第四个,来自斑块和钙化的危险

确定好支架型号就万无一失了?不是!斑块可能在支架的挤压作用下发生移动,特别是在分叉病变中,会造成支架覆盖处分支血管的开口被挤压过来的斑块堵塞,不仅会造成新的心肌缺血,开通丢失的分支也会增加手术费用和风险。所以,医生会根据经验预先铺设导丝或球囊对分支进行保护。

此外,植入支架还害怕一件事——钙化。如果狭窄处存在严重钙化,血管壁像铺了一层石头一样坚硬,支架难以完全张开,很容易生成血栓堵塞支架。医生会选择旋磨、震荡波球囊等方式减轻钙化程度后再植入支架,或着进行外科搭桥。

我是心血管内科张医生,如果喜欢我的科普文章,就请点赞吧!还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关注我还可以看到更多心脏病的健康知识!

来源: 心血管内科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