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设备中,滚动轴承如同“关节”般关键,一旦故障可能导致生产效率骤降甚至严重事故。然而,在变工况环境下,数据分布不一致和故障边界的模糊样本常导致误判。近期,武汉科技大学徐增兵团队在《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判别联合概率最大均值差异(WDJP-MMD)的深度迁移度量学习模型,显著提升了轴承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传统方法的局限与创新突破
传统故障诊断方法依赖欧氏距离衡量样本相似性,难以有效区分故障边界模糊的样本。而迁移学习中的经典域适应方法(如MMD、JMMD)仅关注同类样本的跨域迁移,忽略了不同类样本的可区分性。研究团队发现,尽管判别联合概率最大均值差异(DJP-MMD)能同时提升跨域同类样本的迁移性和异类样本的区分度,但其未考虑不同故障类别自身的迁移能力差异。为此,团队引入加权DJP-MMD,为每个故障类别分配动态权重,进一步优化跨域知识迁移。
技术核心:Yu范数相似性与WDJP-MMD的融合
该模型创新性地将模糊数学中的Yu范数相似性替代欧氏距离,通过T范数与S范数的组合计算样本相似性,更适应模糊边界样本的分类。例如,对于故障特征相近的“中度内圈故障”与“严重滚动体故障”,Yu范数能通过非线性映射捕捉其细微差异,而欧氏距离易将其误判为同一类。
同时,WDJP-MMD通过最小化跨域同类样本的联合概率差异、最大化异类样本差异,并结合权重调整,使模型在变工况下仍保持高精度。实验显示,在六种跨工况诊断任务中,该模型平均准确率达92.48%,较传统方法(如TCA+DBN的32.55%)提升显著。
实验验证:抗噪能力与泛化性双优
团队采用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轴承数据集,模拟七类故障(如正常、内圈/滚动体不同程度损伤),在转速100-300Hz、负载0-1400N的变工况下测试。结果显示,在强噪声环境(信噪比1dB)中,该模型诊断准确率仍超75%,而欧氏距离基模型(Euc_DTML)均低于50%。
通过t-SNE降维可视化(图8)可见,该模型特征分布呈现明显的类内紧凑、类间分离,而传统方法特征重叠严重。十折交叉验证进一步表明,其诊断结果标准差仅0.68%,泛化能力优于其他对比模型。
未来展望:从仿真数据到工业实战
目前,该模型在仿真数据中表现优异,未来团队计划将其应用于真实工业场景的小样本故障诊断,探索从仿真数据到实际数据的知识迁移路径。这一研究为变工况下机械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在抗噪与模糊样本处理方面展现出潜力。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