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 晨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肖友忠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当您躺在超声检查室的床上,感受着凉凉的耦合剂,听着仪器发出的微弱声响时,最常听到的指令恐怕就是:“来,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或者“好,现在慢慢吐气,停,就这样别动!”您可能一边努力配合,一边在心里犯嘀咕:“为什么总要憋气?我只是来做个检查,又不是要潜水。”这个看似简单、重复的动作,其实是超声检查能否成功、诊断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一呼一吸,一憋一停”之间,隐藏着怎样的医学奥秘。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超声波是如何“看见”我们身体的?
要理解为什么需要憋气,我们首先得明白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它不像X线或CT那样利用射线穿透人体,而是模仿了蝙蝠和海豚的“回声定位”技术。
您可以想象一下,医生手中的超声探头就像一个微型“声呐”。它会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声波(超声波),这些声波像水波一样传入您的身体。当它们遇到不同的组织器官——比如柔软的肝脏、充满液体的膀胱、坚硬的骨骼或者流动的血液——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
有些声波被完全反射回来,有些则继续深入。探头再像麦克风一样,“收听”这些返回的回声。计算机根据回声的强弱、频率和时间,经过复杂运算,在屏幕上实时构建出一幅幅黑白灰相间的动态图像。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超声影像。
所以,超声成像的本质,是“听”回声,而不是“看”透射。任何影响声波顺畅传播和清晰回声的因素,都会直接干扰图像质量。而我们的呼吸,恰恰是那个最大的“干扰源”之一。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呼吸: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杀手”
呼吸是我们生命的基础,一刻不能停歇。但它对于超声检查来说,却是一个持续不断、制造麻烦的“运动”。
1. 明显的位移运动:当我们呼吸时,尤其是胸式呼吸,我们的膈肌会上下移动。膈肌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天花板”。它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肝脏、胆囊、脾脏、胰腺、双肾等腹腔里的重要器官,都会跟着它进行幅度不小的“升降运动”。您可以想象一下,医生正想用探头“对焦”看一颗小息肉,结果您一吸气,整个肝脏“嗖”地一下滑下去了,图像瞬间就跑了,医生只能重新寻找。这就像试图用相机拍一只跳跃的麻雀,如果快门速度不够快,拍出来的照片必然是模糊的。
2. 图像模糊与伪影:超声图像是实时、动态的。如果检查目标在不停地运动,那么计算机接收到的回声信号就是一连串来自不同位置的、重叠的信息。这会导致图像模糊不清,产生拖尾、重影等“伪影”。医生无法看清组织的细微结构,比如胆囊壁是否毛糙、肝脏内部有没有微小占位、血管边界是否清晰。
3. 气体:超声波的“天敌”: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超声波非常害怕遇到气体。当声波遇到肺部或者肠道里的气体时,几乎会被全部反射回来,无法继续深入。这在屏幕上会形成一片亮白色的区域,后方则是一片漆黑的“声影”,就像一堵墙,完全挡住了它后面的脏器。
· 吸气时,我们的肺部扩张,会挤压腹腔脏器,同时也会让一部分肠道气体移动位置。
· 在某些情况下,深呼吸会吸入少量空气,也可能改变肠道气体的分布。
因此,为了让目标器官“浮”到一个相对稳定且能避开气体干扰的位置,医生就需要您配合进行有控制的呼吸和憋气。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憋气”的魔法:为医生按下“暂停键”
当您按照指令“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时,您其实是为您的身体内部世界按下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
1. 定格画面,精准对焦
憋住气的那一刻,膈肌停止运动,随之而来的就是腹腔脏器的“集体静止”。肝脏不再晃动,肾脏也稳定下来。医生终于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清晰的静态图像。他可以从容地测量器官的大小、厚度,观察病灶的形态、边界,计算血流速度,而不用担心测出来的数据因为器官移动而失准。这对于需要精确测量的项目,如评估肝硬化程度、肿瘤大小等,至关重要。
2. 改变位置,避开干扰
不同的呼吸状态,会改变脏器与气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医生让您做的“憋气”指令,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深吸气后憋气:这是最常用的指令。深吸气时,膈肌下降,肝脏、胆囊和肾脏也会随之向下移动。这常常能让它们离开肋骨的遮挡(肋骨会阻碍声波),并且有可能将肝脏作为一个“声窗”,把后方的脏器(如右肾、胰头)从肠气的遮挡中“推”出来,使其暴露在声束之下,从而被看清。
· 深呼气后憋气:有时,医生也会要求您“用力吐气,然后憋住”。这时膈肌上升,胸腔体积变小。这个动作对于检查心脏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让心脏更靠近胸壁,减少肺气的遮挡,获得更清晰的心室、心房和瓣膜图像。对于腹腔,深呼气后憋气可能有助于观察靠近上腹部的胰体尾等结构。
3. 评估器官的“活动度”
通过观察您在吸气和呼气时器官的移动幅度和形态变化,医生还能获得额外的诊断信息。例如,有大量腹水或腹腔粘连的病人,其肝脏的活动度可能会明显减弱。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临床体征。
4. 捕捉一瞬即逝的血流信号
在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常说的彩超)时,医生需要评估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呼吸会直接影响胸腔内的压力,从而引起血流速度和方向的周期性变化。憋气可以暂时消除这种干扰,让医生能够准确地测量基础状态下的血流参数,判断是否存在狭窄、栓塞或反流。
不同部位的“憋气”攻略
虽然原理相通,但针对不同部位的检查,憋气的目的和方式也略有不同:
· 腹部检查(肝、胆、胰、脾):核心是稳定脏器、创造声窗。通过深吸气憋气,将肝脏作为“透声窗”来观察其深部的结构,是常规操作。
· 心脏超声:核心是让心脏靠近探头,并减少肺气遮挡。通常需要多次、不同深度的呼吸配合,有时是深吸气,有时是深呼气,以便从不同的肋间间隙获取最佳图像。
· 肾脏检查:尤其是右肾,常常利用肝脏作为声窗。深吸气憋气,让肾脏下移,有助于全面显示肾门结构和肾脏下极。
· 产科检查(中晚期):随着子宫增大,对呼吸的依赖会减少。但早期妊娠或观察附件区时,仍可能需要憋气来避开肠气干扰。
· 血管检查(如门静脉、下腔静脉):呼吸会严重影响这些大血管的直径和血流频谱,憋气是获得准确测量结果的必要条件。
如何成为超声检查的“最佳队友”?
了解了背后的科学道理,您就能明白,您的配合直接关系到检查的成败。这里给您几个小贴士,帮助您成为医生的“最佳队友”:
1. 认真听讲:检查前,请尽量放松身体,仔细聆听医生或护士的说明,他们会告诉您需要如何配合。
2. 分清“吸”与“呼”:一定要听清医生是要您“吸气憋住”还是“呼气憋住”,这二者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3. 平稳操作,量力而行:不需要吸到脸红脖子粗,也不需要呼到头晕眼花。以一个您能舒适地维持10~20秒的深度进行即可。如果感到不适,可以立刻示意医生,松开呼吸,休息一下再做,安全第一。
4. 全身放松:憋气时,只是呼吸暂停,身体其他部位要尽量放松,尤其是腹部不要用力绷紧,否则同样会影响图像。
5. 信任医生:医生可能会反复要求您憋气,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请不要烦躁,这正说明医生在为您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结语
这短短的十几秒憋气,是您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的一个微小却重要的瞬间。它是医患之间无声的默契,是科技与人性完美的协作。您每一次成功的配合,都在为获得一份精准的诊断报告、一个明确的治疗方向,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请珍惜并做好这个“憋气”的动作,因为它,真的很重要。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