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骨骼,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就像春天里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断变长、变粗,骨量也在持续增加。到了大约30-35岁,骨量达到最大值,骨质强度最佳,支撑着我们尽情奔跑、跳跃,从事各种高强度的活动。
然而,岁月不饶人,过了这个黄金时期,骨骼便悄然踏上了衰老的征程。起初,这种衰老很缓慢,骨吸收(破骨细胞破坏旧骨的过程)速度开始略大于骨形成(成骨细胞生成新骨的过程),骨量以每年约0.5%-1%的速度逐渐减少,但此时我们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感觉。

▏老年人骨量快速减少的时间
一旦进入“断崖式”衰老阶段,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个阶段通常在女性绝经后(一般50岁左右)和男性55-60岁左右较为明显。骨量急剧减少,每年的流失速度可能达到2%-5%甚至更高。骨骼中的骨小梁结构变得稀疏、脆弱,无法再像从前那样稳稳地支撑身体。骨头变得异常脆弱,稍微受到外力冲击,比如轻轻摔一跤、提个重物,甚至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骨折。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36%,而这正是骨骼“断崖式”衰老的典型表现。很多老人因此深受其害,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除了骨折风险大增,身高变矮也是常见的现象。随着脊柱椎体的骨质疏松和压缩变形,老年人的身高可能会逐渐降低,有的甚至能矮上5-10厘米。还有驼背,也是因为脊柱的变化,让曾经挺直的脊梁渐渐弯曲。
骨骼之所以会出现“断崖式”衰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失衡首当其冲。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会相对增加。甲状旁腺激素能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质吸收,同时还会抑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导致血钙水平升高,进一步刺激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形成恶性循环,加剧骨质流失。而维生素D的活化能力下降,也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得骨骼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充,变得脆弱不堪。
营养吸收障碍也是重要原因。人老了,消化系统的功能大不如前,胃肠道的蠕动变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显著下降。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这些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无法被充分吸收利用。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持,骨骼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新骨生成困难,旧骨又不断被破坏,衰老自然加速。
慢性炎症的增加在骨骼“断崖式”衰老中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炎症反应却越来越频繁。炎症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不仅会干扰骨骼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还会直接破坏骨组织,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成骨细胞,导致骨质流失加剧。像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疾病,患者的骨骼往往会受到严重损害,加速衰老进程。
骨骼自身的结构变化也不容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骨骼中的骨胶原蛋白逐渐减少,骨胶原蛋白能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它的减少使得骨骼变得更加脆弱,容易断裂。同时,骨骼中的矿物质沉积也减少,钙、磷等矿物质是骨骼坚硬的关键,它们的流失让骨骼的强度大打折扣。

▏早发现早应对
骨骼的“断崖式”衰老并非悄无声息,身体其实会早早地发出各种求救信号,就看我们能不能敏锐地捕捉到。
腰背部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信号之一。很多老年人经常会感到腰背部隐隐作痛,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疼一下,活动活动就好了,所以不太在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越来越频繁,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发作,严重的还会影响睡眠。这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椎体骨质流失,椎体变形,周围的肌肉、韧带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不得不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疼痛。
全身关节疼痛也很常见。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等,这些经常活动的关节,会在骨骼衰老的过程中首当其冲。走几步路就觉得膝盖疼,上下楼梯更是艰难,手指握拳时也会感到酸胀、疼痛。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关节疼痛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会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身高变矮也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有的老人几年下来,身高能减少好几厘米。如果发现自己或者家人的身高在不知不觉中变矮了,可一定要警惕骨骼衰老的问题。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骼问题、预防骨骼“断崖式”衰老的关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对于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服用某些影响骨骼健康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绝经后女性等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开始检测,并且增加检测的频率,比如每半年检测一次。

▏补救方法
一、药物治疗
一旦发现骨骼出现“断崖式”衰老,药物治疗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不一样,适合的药物和剂量也会有所差异。
钙剂是基础的补充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饮食中的钙往往难以满足身体需求,所以适当补充钙剂非常重要。常见的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等。碳酸钙含钙量高,价格相对便宜,但它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才能更好地被吸收,所以胃酸分泌不足的老年人可能不太适合。枸橼酸钙则不需要胃酸的参与就能被吸收,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更适合老年人。服用钙剂时,要注意不能与大量的菠菜、苋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因为草酸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一般来说,建议每天补充1000-1200毫克的钙,可以分多次服用,这样能提高钙的吸收率。
维生素D也是关键角色。它能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同时,它还能调节钙磷代谢,帮助钙更好地沉积到骨骼中。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再加上户外活动减少,晒太阳不足,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所以,补充维生素D对预防和治疗骨骼“断崖式”衰老至关重要。常见的维生素D制剂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一般建议每天补充800-1200国际单位。除了口服制剂,也可以适当晒太阳,让皮肤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合成维生素D,但要注意避免暴晒,以免晒伤皮肤,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晒太阳15-30分钟即可。
二、物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是缓解骨骼“断崖式”衰老症状、促进骨骼修复的有效手段。
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温热的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热敷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热毛巾、热水袋,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热敷贴。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一般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左右为宜。每次热敷的时间为15-20分钟,每天可以进行2-3次。
按摩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专业的按摩师通过手法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减轻骨骼的压力。同时,按摩还能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骨骼的修复。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不能过于用力,以免造成损伤。按摩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疼痛部位、肌肉紧张的部位以及与骨骼相关的穴位,如腰部的肾俞穴、委中穴,腿部的足三里穴等。不过,按摩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加重病情。

▏日常注意事项
一、营养均衡
营养均衡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石,就像给高楼大厦提供优质的建筑材料。富含钙、磷、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都是我们骨骼健康的得力助手。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充足的钙摄入对于维持骨密度至关重要。牛奶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约含有100-120毫克的钙,而且牛奶中的钙磷比例合适,易于人体吸收。建议老年人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可以分成早晚两次饮用,既能补充营养,又能促进睡眠。如果不喜欢喝牛奶,酸奶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不仅富含钙,还含有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
豆腐等豆制品也是补钙的好帮手。每100克豆腐中含有约100-150毫克的钙,而且豆制品中的钙易于消化吸收。豆腐的做法多样,可以凉拌、煮汤、煎炒,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比如鲫鱼豆腐汤,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既补钙又补充蛋白质。
鱼虾类同样富含钙质。虾皮的钙含量极高,每100克虾皮中钙含量可达991毫克。不过,虾皮盐分较高,食用时要注意控制量,每天吃一小把(约5-10克)就可以了。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也是补钙的佳品,它们不仅富含钙,还含有丰富的碘等微量元素,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磷在骨骼的生长和维持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瘦肉是磷的良好来源,每100克猪瘦肉中含有约185毫克的磷,牛肉、羊肉等瘦肉中磷含量也较为丰富。老年人每天可以摄入50-100克瘦肉,既能补充磷,又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坚果类食物,如杏仁、核桃、腰果等,也富含磷。每100克杏仁中含有约270毫克的磷,每天吃一小把坚果(约20-30克),不仅能补充磷,还能提供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深海鱼是维生素D的优质来源,如三文鱼、金枪鱼等。每100克三文鱼中含有约18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每周吃2-3次深海鱼,每次100-150克,就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D的部分需求。蛋黄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每个鸡蛋黄中大约含有20-3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每天吃1-2个鸡蛋,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补充维生素D。另外,一些蘑菇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合成维生素D,大家不妨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蘑菇的摄入。
在饮食搭配上,老年人每天的早餐可以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再搭配一些全麦面包或燕麦片;午餐可以有一份瘦肉炒菜,如青椒炒肉丝,搭配一份豆腐汤和适量的蔬菜;晚餐可以吃一些清蒸鱼,配上凉拌海带丝和清炒时蔬。同时,要注意多吃新鲜的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等,它们富含维生素C、钾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每天的饮食种类尽量丰富多样,保证摄入各种营养素,为骨骼健康提供全面的支持。
二、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度运动是强壮骨骼、延缓衰老的重要法宝。运动就像给骨骼注入活力,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稳健。
散步是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之一,它简单易行,对关节的冲击较小。每天坚持散步30-60分钟,可以选择在公园、小区等空气清新、地面平坦的地方。散步时,要注意抬头挺胸,手臂自然摆动,步伐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和速度。比如,一开始可以每天散步30分钟,分两次进行,每次15分钟;适应之后,再逐渐增加到每天散步60分钟,一次完成。散步不仅能锻炼骨骼和肌肉,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让身心都得到放松。
抗阻力训练对于老年人来说也很重要,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比如举小哑铃,选择1-2公斤的哑铃,每组做10-15次,每次做2-3组,每周进行2-3次。举哑铃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过度用力。也可以进行靠墙静蹲,背靠墙壁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使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不要超过脚尖,每次坚持3-5分钟,每天做2-3组。抗阻力训练能有效增加肌肉量,肌肉力量增强了,就能更好地保护骨骼,减少骨折的风险。
三、良好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护骨骼健康的隐形护盾,它能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的骨骼保驾护航,远离骨骼危机。
吸烟对骨骼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还会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质吸收。长期吸烟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的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不吸烟的老年人高出30%-50%。
过量饮酒同样会损害骨骼健康。酒精会干扰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质流失。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加重骨骼的损伤。一般来说,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每天不超过750毫升,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38度的白酒不超过75毫升,52度的白酒不超过50毫升。老年人要严格控制饮酒量,最好做到不饮酒。
四、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骼问题、预防骨骼“断崖式”衰老的关键。前面已经提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对于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服用某些影响骨骼健康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绝经后女性等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开始检测,并且增加检测的频率,比如每半年检测一次。
除了骨密度检查,老年人在体检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评估骨骼代谢的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比如,血钙、血磷水平异常可能提示存在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这些都可能影响骨骼健康。
骨骼“断崖式”衰老虽然是老年人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信号,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日常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精心呵护我们的骨骼,再加上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一定能够延缓骨骼衰老的进程,保持骨骼的健康,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