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健康
“医生,我女儿刚查出乳腺癌,您帮她看看吧!”上周,李阿姨(化名)带着34岁的女儿走进医院,而在为女儿诊疗的同时,李阿姨想起自己也到了复查时间,一番检查后,结果让所有人揪心——她也被确诊为乳腺癌。
“这对母女不只是同月患病,连病灶位置都巧合地集中在右侧乳房。”宁波市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委员、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史东波主任医师表示,这样的双重巧合看似偶然,背后却藏着乳腺癌防治的关键提醒。10月18日是世界乳腺癌宣传日,医生提醒:警惕“粉红杀手”的威胁……
母女同月同位置确诊乳腺癌,这事并非巧合
57岁的李阿姨是史东波的老患者,早在2020年她就因右侧乳房查出直径约2厘米的原位癌接受过保乳手术,此后一直谨遵医嘱,每三个月就来史医生这儿定期复查,从未间断。
今年9月,34岁的女儿小王在单位体检中,通过B超查出右侧乳房有一个约2厘米的肿块,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
得知女儿病情后,李阿姨第一时间带着小王找到史东波。“医生,我女儿也查出癌了,她的病也拜托您了!”在沟通女儿诊疗方案时,史东波提醒李阿姨,复查时间也到了,不妨一起做个检查?
起初李阿姨并未多想,毕竟自己一直规律复查,此前结果都很稳定。但检查报告出来后,所有人都愣住了,李阿姨右侧乳房又新发了一个2厘米的肿块,进一步检查确诊已经进展为浸润性癌。
一个月内,母女二人先后确诊乳腺癌,且病灶位置相同。史东波解释,这并非单纯的巧合,母亲有乳腺癌病史,作为一级亲属的女儿,本身就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而且李阿姨自身就有单侧乳腺癌病史,对侧或同侧乳房再次发病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好在母女二人发现及时,目前都已进入规范治疗阶段。
“要是没坚持复查,我可能就耽误了!”李阿姨感慨。史东波表示,乳腺癌的防治既需要关注家族遗传等高风险因素,更离不开定期检查。

女性恶性肿瘤之首!这些风险要警惕
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并且有着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史东波介绍,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为45岁到55岁,但每年也会遇到10余例小于35岁的年轻患者,最年轻的仅22岁,而且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症状易被忽视,确诊时分期偏晚,疾病进展会比老年患者更快一些。
不过,年轻并不意味着预后一定差,乳腺癌的预后情况主要取决于病情分期,具体要看肿瘤大小、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有没有远处转移这几个方面,只要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便是年轻患者,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影响患病风险的因素来看,不同层面的因素都会对患病概率造成影响。比如在遗传与基因层面,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如果有乳腺癌病史,本人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要是携带BRCA1/2这类基因突变,像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不仅乳腺癌风险会变高,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从生理状态来说,月经初潮时间早(12岁之前)或者绝经时间晚(55岁之后),都会因为身体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中的时间变长,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没有生育、没有哺乳或者哺乳时间短的女性,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有过相关病史的人群也需注意,有过单侧乳腺癌病史的女性,同侧或者对侧乳房再次发病的风险会更高,曾经接受过胸部放疗的人群,也需要警惕乳腺癌的发生。
生活习惯上的一些选择同样会产生影响,长期保持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习惯、经常饮酒、肥胖、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与焦虑……这些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另外,长期使用可能含有过量外源性激素的劣质化妆品,或者在围绝经期擅自补充雌激素,这些行为也可能诱发乳腺病变。

如何及早发现乳腺癌?
专家提醒,自我检查和医院筛查结合才是可靠的方式。
自我检查
因为乳腺是浅表器官,女性可以在每月月经结束后3到7天,通过触摸乳房感受是否有肿块,观察乳房外观留意乳头是否有溢液、皮肤是否有凹陷或红肿等情况来自检。
医院筛查
到医院筛查时,首选的检查方式是B超,4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在B超基础上,再增加一项对钙化灶更敏感的钼靶检查。如果本身属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做磁共振(MRI)检查。
筛查频率方面,普通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乳腺检查,高危人群则需听从医生建议,可能需要每半年检查一次。
乳腺癌的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做好乳腺癌的筛查,及时早期发现问题。万一不幸确诊乳腺癌,一定要在正规医院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全程管理,以提高乳腺癌治愈率。
来源: 宁波市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宁波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