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肚子不舒服……”刚入秋,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总揉着肚子喊疼,有的吃完饭疼,有的早上起床疼,去医院一查 —— 竟是胃炎!


图片由AI生成

很多家长纳闷,胃病不是大人的专利吗?孩子怎么也会得?

其实儿童的胃黏膜就像 “娇嫩的小花瓣”,屏障功能弱,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刺激发炎。

更让家长纠结的是 “幽门螺杆菌”。家里有人感染,会不会传给孩子?孩子感染了要不要治?

今天,小编邀请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林捷主治医师为大家把儿童胃炎和幽门螺杆菌的 “真相” 讲清楚,帮家长们秋凉时节 “胃” 雨绸缪!

妇幼健康科普

儿童胃炎信号:警惕这些腹痛表现

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准确表述 “胃痛”,低龄儿童症状更不典型,家长需重点观察:

1. 核心症状:腹痛无规律:多表现为上腹部(胸口下方)或肚脐周围隐痛、胀痛,疼痛时间不固定,餐前、餐后均可能出现。

2. 伴随症状:不可忽视的细节:除腹痛外,常伴随早饱(进食少量即感饱胀)、恶心、嗳气、食欲减退,严重时可出现呕吐,部分患儿呕吐物含酸水。

3. 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若腹痛伴随呕血(或呕吐物带血丝)、柏油样黑便、面色苍白(提示贫血)、体重骤降,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诊儿童消化科。

儿童胃炎诱因:4 大常见原因

儿童胃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作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诱因,Hp 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且易在家庭成员间传播。

2. 饮食因素:寒凉、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睡前过量进食零食,均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3. 药物影响:不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或抗生素,尤其空腹用药时,易损伤胃黏膜。

4. 精神心理因素:儿童精神紧张(如入园适应期、学业压力)、焦虑、频繁哭闹,也可能诱发胃炎。

儿童幽门螺杆菌:是否治疗需谨慎

儿童 Hp 感染的处理原则与成人不同,需避免盲目干预:

1. 传播途径:家庭内易交叉感染

主要通过 “口 - 口”“粪 - 口” 传播,如共餐无公筷、成人咀嚼喂食、亲吻儿童、手部卫生不佳等,均可能导致儿童感染。

2. 治疗指征:并非所有感染都需根除

仅以下情况考虑治疗:

① Hp 相关消化性溃疡;

②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③ 慢性胃炎伴明显症状;

④ 一级亲属有胃癌家族史;

⑤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⑥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3. 谨慎治疗的 3 个原因

部分儿童可自行清除 Hp,无需药物干预;

儿童抗生素选择有限,盲目治疗易产生耐药性;

家庭防护不到位时,根除后再感染率较高。

需由儿童消化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治疗方案,家长切勿自行用药。

儿童秋季养胃:6 项实用建议

儿童胃炎以预防为主,秋季护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饮食调理:三餐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食物以温热、易消化为主(如粥、烂面条、蒸蛋);适量摄入南瓜、山药、小米等健脾益胃食材,减少刺激性食物。

2. 进食习惯:培养细嚼慢咽的习惯,避免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子产品,减轻胃消化负担。

3. 家庭防护:全家共餐使用公筷公勺,儿童餐具单独消毒;杜绝成人咀嚼喂食,降低 Hp 传播风险。

4. 卫生管理:教育儿童饭前便后用肥皂 + 流动水洗手,时长不少于 20 秒,阻断 “粪 - 口” 传播途径。

5. 规范用药:儿童腹痛时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必要时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6. 情绪调节:减少儿童精神压力,通过陪伴、游戏缓解焦虑,避免因情绪问题诱发胃部不适。

来源: 泉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