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秋播关键时节,10月17日清晨,长沙县果园镇新明村的玉竹田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00后”李睿明身穿沾着泥土的工作服,正带领10多位村民忙着开沟、落苗、培土,动作娴熟有序,肥沃的泥土中,悄然埋下新一季的希望。

李睿明比笔者5个月前初见他时黑瘦了些,但眼神更加坚定,指挥调度从容不迫。这位乡村“带头人”,此前是一名大数据专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长沙县果园镇玉睿家庭农场的联合创始人。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他对乡村振兴的独特理解与躬身实践。

2005年出生的李睿明,毕业于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今年初,他作出一个令同龄人意外的决定——返乡与父亲共同创办家庭农场。“受父亲启发,我发现林下经济是乡村致富的‘金钥匙’。”李睿明坦言。虽然学的是大数据,但他并未急于生硬嫁接技术,而是从最基础的种植环节做起。从2024年10月开始调研,到益阳安化及广东等地的种植基地潜心学习,他一步步夯实自己的创业路。

为把技术真正融入农业,李睿明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无人机驾照,让“科技翅膀”赋能传统农事。如今,无人机已承担起林间精准施肥、种苗搬运等任务。前期,农场还投入10余万元搭建生产运输线,为产业腾飞按下“快进键”。

“目前农场已流转300多亩林地,主要种植黄精和玉竹,今天要栽的是新引进的玉竹苗。”拍拍手上的泥土,李睿明谈起自己的“三年计划”——将种植面积扩至1000亩,建标准化加工车间,推动产业链从“卖原料”向初加工、深加工延伸,带动产值翻番。这份清晰的规划,让在场村民都多了几分期待。

“这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学了本事不忘乡亲,实在难得。”年过六旬的村民杨友余直起腰,抹了把汗笑道。他脚下的土地,去年还是荒草满地,如今已成为一排排整齐的玉竹垄。“我这年纪外出务工也找不到活,现在在家门口一天能挣150元,工钱现结,心里踏实得很。”杨友余说,老伴也常来帮忙,老两口一天就能挣几百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李睿明在村集体指导下探索的“土地+劳力”双入股模式。该模式不仅盘活闲置的土地与劳动力,更让村民实现“零风险”增收——土地流转有租金,参与生产有薪金,农场盈利还能享分红。与此同时,技术、销售等关键环节由农场统一负责,极大降低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真正实现了多重收入的叠加增长。

日落时分,新栽的玉竹苗在夕阳下泛出点点绿意。李睿明站在田埂上,望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语气坚定:“林下经济就是我们的创业战场,乡村振兴正需要懂技术又接地气的‘新农人’。”他相信,随着更多年轻人归来,果园镇的振兴故事还会续写更多新篇。

来源: 科普湖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