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接诊多例特殊病例:88岁的罗奶奶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气促,73岁的吴奶奶则以胸闷伴腰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二者均确诊为“流感并发心肌炎”。经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后,患者已逐步康复。
2025年11月1日第8个世界流感日,ICU万荣文主任医师提醒您:流感绝非“重感冒”,感染流感就有损伤心脏的风险,早防早治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呼吸道病毒为何会“突袭”心脏?
一、病毒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损伤心脏:
1. 为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并破坏细胞结构,引发心肌炎症与水肿;
2. 为免疫介导损伤,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时出现过度激活,形成“免疫风暴”,在清除病毒的同时攻击健康心肌细胞。其中,老年群体、基础疾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

(▲AI图)
二、从中医理论视角,流感归属“时行感冒”范畴,核心病因是风热毒邪侵袭。
当人体“正气”亏虚时,体表卫气防线失守,毒邪可循经络内陷,直犯心包。心脏为“君主之官”,主司气血运行,毒邪侵袭后易致气血瘀滞,表现为胸闷、心慌等症状;病情进展则可能出现心阳亏虚,引发喘憋、水肿等重症表现,与现代医学心肌炎的临床症状高度契合。
四大危险信号,绝非“流感后遗症”
流感出现以下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心肌损伤可能:
1. 胸闷胸痛:心肌炎引发的胸闷多为持续性闷胀感,针刺样疼痛,休息后无法缓解;
2. 心慌乏力:表现为心跳节律异常(忽快忽慢),乏力,易疲惫;
3. 呼吸异常:出现呼吸困难,或轻微活动后即出现喘鸣,此为心功能下降的典型表现;
4. 其他症状:头晕,眼前发黑,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表现。

(▲AI图)
特别提醒:若流感引发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刚有好转,却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绝非“流感未痊愈”,极可能是病毒已侵袭心脏,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中西医协同防控,筑牢心脏“防护墙”
一、西医防控:切断病毒侵袭路径
1. 接种流感疫苗是首要防控手段,每年9—11月流感流行前期接种,可降低80%的重症感染风险,老年群体、儿童、基础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需优先接种,且因疫苗保护期为1年,需每年按时接种。
2. 流感确诊后需尽早干预,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咽痛等症状48小时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病毒复制,从源头降低心脏损伤风险。
3. 需规范用药,避免盲目服用复方感冒药,此类药物多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成分,可能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基础病患者用药前必须咨询医生。
二、 中医防控:固本培元抵御毒邪
1. 日常需注重补养正气,健康人群可通过食疗调理体质,如用黄芪10g、太子参10g煮水代茶饮,或用山药、莲子、小米熬粥健脾益气,切忌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等温补之品,以免引发“上火”或加重机体负担。

(▲AI图)
2. 做好避邪防护,流感流行季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规范佩戴口罩,回家后先用肥皂洗手,再用淡盐水漱口清洁口鼻,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也可采用少量艾叶、苍术熏蒸消毒。
3. 流感初期及时干预,出现轻微发热、咽痛等症状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中成药,清解风热毒邪,阻止病毒内陷损伤心脏。
三、中西医共识:休息与基础病管理并重
1. 感染后充分休息1-2周,避免带病工作或运动而诱发心肌炎。
2. 基础病患者需规范用药,避免血压、血糖波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加速心脏功能恢复
西医治疗遵循分层干预原则,轻症患者以卧床休息、吸氧为主,配合辅酶Q10等营养心肌药物;重症患者若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使用利尿剂、强心剂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兼顾基础病治疗。

(▲AI图)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胸闷心慌明显、辨证为气血瘀滞者,采用丹参、红花等药材活血通络;喘憋水肿、心阳不足者,加用桂枝、茯苓温阳利水;恢复期选用党参、麦冬等益气养阴药材,既能促进心肌功能修复,又能增强免疫力,降低再次感染风险。
专家提醒
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提醒: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少西药副作用,加速症状缓解。只要做到早期识别、及时就医、科学防控、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心肌功能可完全恢复,不会遗留后遗症。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彭韵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