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病人数量超过3亿,且正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增长。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从2007年我国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开始,截至2025年10月,我国已有3316家医院设立疼痛科,形成了涵盖慢性疼痛、癌痛等多领域的诊疗体系,从业人员亦突破1.5万人,累计服务患者超过2亿人次。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发现我国慢性疼痛有以下特点:
一、 患者基数大:2025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4亿(基于国家统计局近年数据及人口趋势估算)。比例计算:患者比例 = (3亿 ÷ 14亿) × 100% ≈ 21.4%。表明每5人中就有1人受慢性疼痛困扰。老年病人的慢性疼痛患病率高于年轻病人,而男性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低于女性。
二、 尽管比例较高,但公众对慢性疼痛的认知不足:只有 14.3% 的人知道“慢性疼痛是病”,远低于高血压(68%)、糖尿病(71%)。就诊率不足60%,70%的患者对待疼痛选择忍耐。有研究显示,24.06%的患者未就医,36.79%从未接受任何治疗。
三、 危害深:慢性疼痛常伴随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使其面临更高的重复住院和过早死亡风险,还对医疗保健、家庭照护及公共卫生服务造成巨大压力。特别是合并其他慢性病时,危害剧增:如HZ(急性带状疱疹)后30天内心梗+35%、卒中+78%;共病越多、疼痛越重,反复住院率+38%。
四、 疼痛治疗水平区域与层级差异大:高水平疼痛中心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基层缺乏疼痛病房、专职医师和微创设备。县级医疗机构基础治疗用药使用率不足,部分基层机构在诊疗理念、技术应用上相对滞后,难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
五、 支付与编码不匹配:社区血糖、血压都有标准化表单,疼痛无统一编码,无法入档、无法考核、无法 AI 预测。射频耗材未进基药/医保,DRG/DIP打包“做一例亏一例”医院开展意愿下降。无法覆盖“疼痛+慢病”长周期管理。
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慢性病共病问题的突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降低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目标,推动慢病综合管理体系建设。而慢性疼痛已被《健康中国慢病综合管理蓝皮书》正式纳入“国家慢病一盘棋”,从“忍忍就过去”升级为“必须防、必须治、必须管”的公共卫生重大议题。这标志着疼痛管理从边缘走向核心,而国家层面亦首次给出“防-筛-诊-治-康-管”全链条解决方案;只要支付、编码、科普三线打通,即可成为撬动“降低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最具成本-效果比的新杠杆。
参考资料:
1. 北京日报.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我国超3000家医院设立疼痛科.
2. 北京日报.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3亿人!女性患者比男性占比更高.
3. 中国青年报.慢性疼痛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4.新浪网.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构建基层疼痛诊疗网络破解疼痛难题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开展无痛中国-社区慢性疼痛防控指导员培训
6.新华网.建设县域疼痛医学中心 将患者疼痛管起来
7.中国青年报.慢性疼痛是病 不能“忍忍就过去”
8.健康报.疼痛管理服务应向“新细优”发展
9.科技日报.专家呼吁:聚焦基层 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
10.中国新闻网.《健康中国战略之慢性病综合管理蓝皮书(2025年)》在京发布
来源: 无痛知因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无痛知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