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李阿婆对此深信不疑。她严格践行“清茶淡饭”,体重每降一点都满心欢喜。她追求“静养”,能坐不站,能躺不坐,一心向往仙风道骨的身形。然而,现实给了她一击:提一小袋蔬菜上楼,双腿却灌铅般沉重。拧个罐头,手却使不上劲。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她为“肌少症”。
李阿婆懵了:“瘦还不好吗?”
医生解释:“您这不是‘瘦’,是‘弱’!健康的瘦是脂肪少、肌肉足,您这是肌肉流失,是病,得治!”
李阿婆这才明白,“老来瘦”可能是个甜蜜的陷阱。
什么是肌少症?
大约从30岁起,一个“神偷”就住进了我们身体,专偷宝贵的肌肉。年轻时,它难成气候。但过了50岁,尤其60岁后,它便大肆“偷窃”。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躯体功能减退为特征的老年综合征。它有4个“帮凶”:
1、年龄(主犯):增龄导致合成肌肉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睾酮)减少,神经肌肉功能衰退,肌肉纤维自然萎缩。
2、营养不良(从犯):许多老人饮食过于清淡,害怕吃肉和鸡蛋,导致建造肌肉的核心原料——蛋白质严重不足。
3、缺乏运动(从犯):“用进废退”是肌肉铁律。长期“静养”等于让肌肉“下岗”。
4、慢性疾病(教唆犯):如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长期炎症性疾病等,会持续引发身体的炎症状态,加速肌肉的分解代谢,无异于为“神偷”打开了仓库的后门。

肌少症四大表现
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1、力量减退:瓶盖拧不开、袋子提不动、从椅子上站起困难。
2、行走困难:走路变慢、步态不稳易跌倒、爬楼梯困难。
3、体重下降:非刻意减肥下,一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
4、精力下降:总是疲劳,不愿活动。
家庭简易自测法
注意:以下方法仅为风险筛查,不能替代专业诊断。
1、指环测试(筛肌肉量)
用双手食指拇指环绕非主力腿最粗处。若不能围住或有空隙,提示肌肉量可能不足。
2、起坐测试(评估下肢力量)
找一把高度适中(约43厘米)、有靠背且稳固的椅子。坐在椅子中央,背部挺直,双手在胸前交叉抱于对侧肩膀,听到“开始”指令后,尽可能快地完成5次完整的“站立-坐下”动作,全程不用手臂支撑。如果完成5次动作所需时间超过12秒,则提示您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功能可能已显著下降,跌倒风险较高。

3、握力测试(评估全身力量)
若能借到电子握力计最佳。若无,可观察日常功能性表现,如:能否相对轻松地拧开一个标准的罐头瓶盖?若使出全力仍纹丝不动,而同龄人可以,则您的握力可能偏弱。(专业值:男

若自测结果不理想,请及时就医。
打造“肌肉堡垒”——如何预防和逆转?
好消息:肌少症可防、可治、可部分逆转!核心是“吃对”加“动对”。
第一招:吃出“钢筋铁骨”
1、补足优质蛋白(核心)
吃多少:每日每公斤体重需1.0克-1.5克蛋白质(60公斤老人60克-90克)。
吃什么: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豆制品。
怎么吃:均匀分配至三餐。例如:早餐1鸡蛋+1杯奶,午餐2两肉,晚餐2两鱼或豆腐。
为鸡蛋平反:对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每天吃1个-2个全蛋是安全且极有益的。蛋黄富含卵磷脂、维生素A、D、B族以及矿物质,是营养宝库,切勿随意丢弃。
2、补充维生素d
多晒太阳(每日15分钟-30分钟,避开暴晒),吃海鱼、动物肝脏,或遵医嘱补充。
3、保证能量充足
切勿为了“瘦”而过度节食。如果总能量摄入不足,身体会分解吃进去的蛋白质来供能,根本无法用于构建肌肉,事倍功半。

第二招:练就“不老筋骨”
光补充营养而不运动,好比备好了建材却不动工。运动是向肌肉发出的最强“建设令”。
1、抗阻运动(增肌核心)
弹力带训练:划船、推胸等。
自重训练:坐姿抬腿、靠墙静蹲、举小哑铃/水瓶。
原则:每周2次-3次,微感酸胀即可,循序渐进。

2、有氧运动(增耐力)
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
原则: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时能说话不能唱歌)。
3、平衡训练(防跌倒)——为生活上“保险”
扶墙金鸡独立(手扶稳固的墙壁或椅子,单腿站立,逐渐延长站立时间)、脚跟对脚尖走直线、打太极拳。

运动安全口诀请牢记:“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有氧增耐力,抗阻长肌肉,平衡防跌倒,量力而行是根本。”
拥抱“老来壮”,弃用“老来瘦”。
李阿婆在指导下开始“增肌计划”:早餐必吃蛋奶,午餐晚餐保证鱼肉豆类,下午加餐酸奶。她不再静养,每天快走,还用弹力带锻炼。半年后,她拧罐头、爬楼梯轻松自如,走路带风,精神焕发。她感慨:“现在才懂,健康的‘老来肉’(肌肉)才是无价宝!储存肌肉,就是储存晚年的生命质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外科护师金明明 副主任护师李云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