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温州市区的刘奶奶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病。近日,老人家颤巍巍地来到我们门诊部,我们见状急忙上前搀扶,问:“奶奶您哪里不舒服?”
“姑娘啊,我这头晕得很,胸口闷闷的……”奶奶回答。我们赶紧扶她坐下,一测血压195/100mmHg,又问她:“奶奶,您这血压平时有吃降压药吗!”
这一问,可算问到了点子上。刘奶奶叹了口气说:“我之前血压控制得可好了,天天120/70mmHg左右,稳当着呢!我就想啊,血压都正常了还吃药干什么?不是说‘是药三分毒’嘛。谁知道,这药才停了2天,头就晕得比从前还厉害!”
原来又是擅自停药惹的祸——这样的场景,在医院里太常见了。血压稳定就停药,是降压路上一个非常危险且常见的误区。今天,我们就一起谈谈如何避开“降压误区”。
误区一:擅自停药。
这是开篇故事里刘奶奶犯的错误,也是医生们最常告诫的一点。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服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起效的标志,而非“病已痊愈”的信号。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骤然回升,波动过大,极易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命的急症。任何药物的调整,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误区二:没有感觉,就不服药。
很多患者认为:“我没什么头晕、耳鸣的症状,血压高一点没关系,不用吃药。”
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正是因为它可能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持续损害心、脑、肾、眼等重要靶器官。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器官损伤已经相当严重。治疗高血压,不只是为了缓解症状,更是为了预防并发症。
误区三:不测血压,随意服药。
有些患者吃药全凭“感觉”和“经验”,感觉头晕了就吃一片,感觉良好就不吃。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服药方式危害极大。
不规律的服药会导致血压像“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这种波动对血管的冲击和损害,甚至比持续稳定的高血压更为严重。必须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平稳。
误区四:道听途说,乱用药物。
“邻居老王吃那个药效果特别好,我也买来试试”“听说这种新药是进口的,没有副作用”……降压药的选择讲究“个体化”。医生的处方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类型、有无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因素。适合张三的药,未必适合李四。乱用药可能无效,甚至带来严重副作用,切勿自行购药或轻信偏方。
误区五:急于求成,快速降压。
部分患者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就希望立刻把它降到正常,甚至擅自加大药量。
降压讲究“平稳、缓慢”,除非是高血压急症。过快降压会导致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同样可能引发头晕、乏力、心绞痛,甚至脑梗死。
误区六:只管吃药,不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至关重要。医生需要通过复查了解:血压控制是否达标?是否出现副作用?病情有无变化?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七:只依赖药物,忽视饮食控制及情志调节。
这是最普遍的误区之一。以为吃了降压药,就可以继续高盐饮食、抽烟喝酒、久坐不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如同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①限盐:每日<6克(去胶垫的啤酒瓶盖装满抹平)。
②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
③规律运动:持续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每周5次。
④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
⑤重视情绪,多参加户外活动、听音乐。
管理高血压,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它考验的不仅是医护人员,更考验患者的自律和认知。希望刘奶奶的故事能给大家敲响警钟,主动避开这些常见的误区,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地管理血压,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河”。
□温州市中心医院主管护师黄孙育、主任护师林丛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