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听说过“缠腰龙”、“蛇缠腰”或“蛇串疮”?这些听起来有些吓人的民间叫法,指的都是同一种医学疾病——带状疱疹。它不像感冒那样常见,但一旦发病,却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就连穿、脱衣物甚至呼吸也会痛。今天,疼痛科医生来和您聊一聊这“会呼吸的痛”。
一、带状疱疹病毒的由来?
小时候你得过水痘吗?
那种痒到怀疑人生的“小泡泡”,其实是个“卧底”。
病毒全名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小名VZV。
水痘痊愈后,它并不退场,而是像伏地魔一样,悄悄潜伏到你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关灯睡觉,一睡可能就是几十年。


二、病毒为何“重启”?
某一天,你的身体出现内乱,如:
熬夜加班、陪娃刷题、化疗、糖尿病、情绪崩溃……
免疫力“掉线”了,潜伏的病毒被再激活,大量复制。
它顺着神经光纤一路狂奔,冲到皮肤,沿途放火,于是——
“蛇缠腰”上线!

三、身体如何拉响警报?
1. 前奏(3~5天):
一边腰、一边背、一边脸……突然像被火烤、被针扎、被刀割,可皮肤啥也看不见。
有人误当“肾结石”“心绞痛”“偏头痛”,跑遍急诊查不出毛病。
2. 高潮(第3~10天):
红地毯铺好——成片小红疹;
明星登场——晶莹剔透的小水疱,排成一条“S”形或半圈,像蛇缠腰,像龙盘背;
疼痛值瞬间拉满,衣服轻轻一蹭,灵魂出窍,就连呼吸都成疼痛的帮凶。
3. 尾声(2~4周):
疱干了、结痂了、脱落了,但疼痛这位“钉子户”可能继续赖着——这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堪称“不死的癌症”。
四、病毒喜欢侵蚀神经之排行榜?
• 肋间神经--53%
• 颈神经--20%
• 三叉神经--15%
• 腰骶部神经--11%
五、哪些人最容易被“龙”/“蛇”盯上?
• 50岁以上:年龄越大,免疫“防火墙”越松。
• 压力大、熬夜党:免疫“掉线”最快。
• 慢病患者:糖尿病、肾病、肿瘤、HIV。
• 长期吃激素/免疫抑制剂:比如风湿、器官移植病人。
六、有没有“特效药”?
黄金口诀:早诊、早抗病毒、早止痛!
1. 72小时内吃上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能把病毒按在地上摩擦,减少50%后遗症。
2. 疼痛管理:布洛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神经阻滞/调控……医生会根据疼痛等级“搭梯子”。
3. 皮肤护理:保持干燥,别抠痂,防止二次感染。
4. 中医助攻:火针、拔罐、龙胆泻肝汤,对部分人可“减痛提速”,但一定去正规医院操作。
面对这样一个伺机而动的潜伏病毒,最好的策略就是主动预防!
带状疱疹疫苗--有效预防带状疱疹的唯一手段。
建议50岁及以上成年人,不论你得没得过带状疱疹,都可以打!
七、常见谣言大起底
谣言1:“疱疹缠满一圈就会死人!”
真相:病毒通常只沿单侧神经走,两边同时发的极少,更不会“缠一圈就死人”。但头面部疱疹可致失明、耳聋、脑炎,需第一时间就医。
谣言2:“得过一次终身免疫!”
真相:想多了,免疫力再掉线,它还能“二刷”“三刷”。
谣言3:“别人看一眼就会传染!”
真相:带状疱疹本身不传染,但疱液里的病毒可以让没得过水痘的人患上水痘。所以出疱期请远离孕妇、新生儿、肿瘤病人,勤洗手、戴口罩。
八、居家自救清单
72小时内去医院皮肤科/疼痛科,千万别硬扛!
尽量穿宽松纯棉衣,减少摩擦。
冷敷:干净毛巾包冰块,每次10分钟,一天3次,可临时“麻痹”痛觉。
把指甲剪短,晚上戴手套睡觉,防止无意识抓破。
高蛋白饮食+足量水,帮皮肤修“城墙”。
痛到睡不着,别数羊,直接回医院疼痛科调药/治疗。
重要提醒:
带状疱疹不是“上火”,不是“皮炎”,而是神经在“被病毒啃”!
尽早、足量、足疗程的使用抗病毒药物,是获得最佳效果的保障。
规范化、系统化、整体化、全周期的疼痛管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障。
千万别迷信偏方、硬扛疼痛,别让“蛇”在你身体里“咬”出终身的痛(遗留后遗神经痛)!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12) : 1033-1040. DOI: 10.35541/cjd.20220608.
[2].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科专委会,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皮肤和性传播疾病专业质控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25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5,31(8):561-571.
来源: 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麻醉疼痛科 李伟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无痛知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