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常被喻为“视力的小偷”,是一种进行性视神经损伤性眼病,其导致的视力丧失往往是难以挽回的。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保护视功能至关重要。那么,哪些人更需要警惕青光眼的“光顾”呢?以下三类人群,被眼科医生视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目标。


第一类:有青光眼家族史者

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您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青光眼,那么您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许多。这并非意味着一定会患病,但意味着您眼睛的内部结构或房水引流系统可能具有相似的先天特点,更容易出现房水循环障碍,导致眼压升高,从而诱发青光眼。因此,了解家族眼健康史,并主动告知医生,是守护您眼健康的第一步。

第二类:高度近视人群

高度近视(通常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朋友,其眼球结构会发生一些改变,常见的就是眼轴拉长。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可能会使得视神经纤维变得更加脆弱,同时对眼压的耐受程度也随之降低。即使眼压在统计学上的“正常范围”内,对于高度近视者的视神经来说,也可能构成损伤风险。因此,高度近视者不仅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也同样是青光眼青睐的对象。

第三类:中老年人群,尤其伴有心血管疾病者

年龄是青光眼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房水引流系统可能会像身体的其它管道一样,逐渐变得不那么通畅。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青光眼的发病率会有所提升。此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等全身性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会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使其在应对眼压波动时更为“吃力”,从而增加了患青光眼的风险。

除了以上三类明确的高危人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眼部外伤史、角膜较薄等人群,也应提高警惕。

专家提醒:科学认知,定期检查是关键

面对青光眼这一“沉默的视力杀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李富华主任指出:“对于青光眼,定期的专业眼科检查是早期发现的有效途径,高危人群更应予以重视。”

青光眼的防治核心在于“早”。通过眼压测量、眼底视神经检查、房角检查以及视野检查等一系列专业的眼科检查,医生可以对青光眼进行风险评估、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一旦确诊,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激光、手术等)旨在控制眼压,延缓视神经损害的进展,从而尽可能地保留现有的视功能。

来源: 爱尔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