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内障,要等它‘熟’了才能做手术。”——如果您还抱着这样的观念,那可能需要更新一下知识库了!事实上,等待白内障“成熟”不仅可能延长不必要的视力困扰时期,还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过时观念从何而来?

在过去,白内障手术技术相对传统,通常采用大切口手术方式,对眼内结构影响较大。因此,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等待晶状体完全混浊、硬度达到一定程度(即俗称的“熟了”)再进行手术,这样更便于整体取出。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手术已经进入“微创”时代。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其通过微小切口,利用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乳化并吸出。这种方式对眼部组织的损伤小,术后回至正常水平也较快。

为何不建议再了?

生活质量受影响:在等待白内障“成熟”的过程中,患者的视力可能逐渐下降,日常生活如阅读、出行、辨识物体等都会受到持续影响,生活品质可能降低。

手术难度可能增加:过“熟”的白内障,其晶状体核可能会变得很硬,像石头一样,这会增加超声乳化的能量和时间,可能对周围组织带来一定影响,回至正常水平时间也可能相应延长。

潜在风险提升:过于成熟的白内障可能引发其他眼部问题,如晶状体过敏性青光眼等,为治疗带来更多复杂性。

那么,何时考虑进行干预?

现代白内障手术的时机选择,更多是基于患者的视觉需求和生活质量。当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已经影响到您的日常生活、工作或兴趣爱好时,就可以考虑与医生沟通,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时机。医生会结合您的眼部具体情况和视觉需求,给出个性化的建议。

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华夏院长提出,白内障手术时机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提升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品质为目标进行综合判断。

来源: 爱尔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