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暖宝宝成了许多人的保暖神器。它轻薄便携,持续发热,让人倍感温暖。你可能知道它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以防烫伤。但你是否知道,在做磁共振(MRI)检查前,即使一片已经不发热、甚至用过的暖宝宝,都必须被当作“危险品”严格清除?

今天,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放射医学科就来科普一下,为什么这个小玩意儿会成为磁共振检查中的“隐形炸弹”。

一、 核心危机:磁共振是个“超级大磁铁”

要理解这个风险,首先要明白磁共振仪器的本质。它不像CT或X光机,其核心是一个产生强大磁场的超导磁体。

这个磁场有多强?

我们地球的磁场强度约为0.5高斯(Gs)。

一台临床常用的磁共振设备,磁场强度通常是1.5特斯拉(T)或3.0T。

1特斯拉 = 10,000高斯。也就是说,磁共振设备的磁场是地球磁场的数万倍!

这个强大的磁场是永远开启的,即使机器没有在扫描,只要设备间里有机器,强大的磁场就存在。

二、 暖宝宝里的“元凶”:铁粉

暖宝宝材料构成,其发热的核心成分就是铁粉。铁是一种具有铁磁性的金属,这意味着它会被磁场强烈地吸引。

在磁共振检查室里,暖宝宝里的铁粉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第一,“炮弹”效应

一旦你带着暖宝宝进入磁共振检查室,这个原本安静贴在衣服上的小片,会瞬间被强大的磁场吸引,以一种你无法想象的速度高速飞向磁共振机器的孔洞中心。这个过程极其迅猛,暖宝宝本身会变成一颗危险的“子弹”,足以对昂贵的机器设备造成损害,更可怕的是,如果它飞射的路径上有患者或医护人员,极易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第二,发热风险加剧

磁共振的磁场会剧烈扰动铁粉的排列,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产生热量。虽然暖宝宝本身的发热原理是化学氧化,但在强磁场环境下,其热效应可能变得不可控,导致局部温度异常升高,甚至引发烫伤。

第三,图像干扰,诊断作废

即使暖宝宝没有被吸入机器,只是藏在衣服的某个角落,它也会严重扭曲磁共振的磁场均匀性。这会导致扫描图像上出现大片的伪影和变形,就像一张被严重涂鸦的照片。这样的图像无法用于准确的医学诊断,你的检查也就白做了,既浪费了时间金钱,也延误了病情。

三、 重要澄清:必须破除的误区

磁共振的安全筛查是严肃的医疗程序,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事故。在进入检查室前,必须主动、如实地告知医护人员身上携带的所有物品。医护人员会告知哪些存在危险。

误区:“只有暖宝宝这样吗?”

不! 含有铁磁性金属的物品在磁共振室内都是危险的。常见的“违禁品”还包括:

首饰:发夹、项链、手表等。

衣物:带有金属拉链/纽扣、钢圈的文胸、皮带。

电子产品:手机、耳机、钥匙、钱包(含磁条卡)、助听器。

其他:硬币、打火机、钢笔、轮椅、担架等。

四、 进磁共振室前,我们该怎么做?

为确保安全,请务必遵守以下流程:

第一,主动告知:在医生开具检查单和登记时,主动告知是否有体内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金属假牙、骨科内固定物等)或近期受过金属外伤。

第二,严格更衣:进入准备区后,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更换专用的检查服。

第三,仔细自查:再次确认自己身上没有任何金属物品。如果不确定某件物品是否安全,最安全的原则是:不带入。

第四,听从指挥:严格遵守放射科技师的指令,他们是您安全检查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片小小的暖宝宝,在磁共振的强磁场下,会从保暖神器瞬间变为危险的“射弹”。这种风险源于其核心成分——铁粉的铁磁性,与它是否发热无关。请务必牢记:在进入磁共振检查室前,彻底清除身上的一切金属物品,包括那片看似无害的暖宝宝。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放射医学中心 赵芳 王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