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简介:2022年,苏州芭蕾舞团启动了中国首部科技题材芭蕾舞剧《壮丽的云》的创作。这部以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程开甲,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等人为创作原型的作品,用肢体语言讲述了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远离至亲、隐姓埋名的故事。
当优雅的芭蕾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故事相遇,当柔软的肢体语言诉说出“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壮丽的云》便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突破性的艺术表达,在海内外舞台上呈现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艰辛历程。

身体即语言:用肢体突破表达边界
冷光聚集下,饰演王皓云的演员元万斌的身体在空中划出弧线,他的周围,戴着“粒子”头套、穿着魔影舞衣的舞者如幽灵缠绕,仿佛正在奋力挣脱科学迷宫里的重重阻碍。这是《壮丽的云》中“九次运算”的舞段,艺术与科研在此刻碰撞出火花。

《壮丽的云》剧照
以芭蕾艺术形式展现科学家群体的形象和精神,对苏州芭蕾舞团而言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作为主要参演演员,元万斌在角色塑造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为了精准塑造剧中科学家王皓云的形象,他深入研读团队提供的专业资料,还广泛涉猎大量书籍、纪录片和电影,多方面挖掘“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生平事迹与精神内核。
“九次运算”的段落令元万斌印象深刻。这一片段讲述了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中国科学家们仅凭算盘进行复杂运算的艰辛历程。在演绎这一情节时,元万斌反复斟酌肢体动作,力求在鲜活刻画角色与避免表演过度之间找到平衡。就连推眼镜这样简单的动作,他都会仔细琢磨推镜的速度和角度,想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科学家特有的专注与严谨。
舞台即实验室:用艺术打破理解壁垒
戈壁滩上,王皓云面临着重重压力,遥思远在江南的妻子,这段神往之舞极尽江南之柔美,与大漠之苍凉形成强烈对比。

对话总导演、编剧苏时进
“科学家兼具艺术家的感性想象力与科研者的理性思辨力,这与浪漫芭蕾的感性、抽象芭蕾的理性天然契合。”总导演、编剧苏时进这样说。选择“两弹一星”元勋群体作为题材,一方面是因为王淦昌等科学家们有海外留学经历,与芭蕾艺术的西方基因相呼应;另一方面,王淦昌三次放弃诺贝尔奖提名、与家人分离长达17年的真实经历,也为芭蕾舞剧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
在大多数观众的认知中,典雅的芭蕾舞通常讲述的是王子与公主的浪漫故事。如何用芭蕾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较为严肃的科学家题材,让普通观众也能尽量看懂原子弹研制的复杂过程,这对创作者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
苏时进在构思时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在剧情结构上反复打磨,以剧中王皓云与妻子唐月婉的三次离别作为贯穿全剧的逻辑主线,还创新性地运用抽象芭蕾的表现手法,将原子弹爆炸的震撼场面与粒子裂变的微观过程搬上舞台。
为了让作品更具观赏性,苏导在音乐编排、舞蹈设计等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既保留了芭蕾艺术的唯美特质,又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谢幕后的社会方程式:以艺术传递精神力量
自2023年首演以来,该剧每年都会进行10场以上的大型演出,包括国内重点城市的演出,以及走进校园、部队等公益演出。其中,该剧的精选舞段还先后赴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马来西亚巡演。

排练现场
为更好地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传递作品内涵,苏州芭蕾舞团会根据剧场条件和观众年龄调整制定针对性演出方案。比如,在面向中小学生时,会特别增设导赏环节,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介绍剧情背景和人物故事,帮助小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芭蕾与京剧、昆曲这样的国粹不同,它是一种国际性的舞蹈语言。我们希望通过芭蕾这种形式,让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走向世界。”苏州芭蕾舞团团长王全兴道出了选择芭蕾形式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初衷。他希望,通过对人物特质的反复打磨,对剧情结构的精细编排,让更多国内外观众理解科学家人物和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研精神。

《壮丽的云》精选舞段在西班牙、阿尔及利亚演出
如今,《壮丽的云》已经斩获了国家艺术基金、江苏艺术基金、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殊荣,并列入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等单位开展的“江苏省科学家精神舞台剧推广行动”。不仅如此,在海外巡演时,该剧中“离别”等舞段也能引发国际观众的强烈共鸣。
被汗水浸透的舞衣里,始终藏着科学家与芭蕾舞者心照不宣的默契——对完美的永恒追逐。聚光灯下,《壮丽的云》正以足尖的弧度续写着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史诗,以江南水韵般的温柔舞姿,诉说着“我愿以身许国”的庄严承诺。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江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