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药店买感冒药能直接拿,买消炎药却要医生处方,到底啥药能自己买?” 很多人在用药时分不清 OTC 药和处方药,要么因不懂流程白跑一趟,要么擅自使用处方药埋下健康隐患。其实两者的区分有明确标准,核心是 “用药风险程度”——OTC 药安全性高、可自行判断使用,处方药需医生指导,尤其抗生素这类处方药,滥用会带来严重后果。搞懂两者区别,才能科学用药。
先分清:OTC 与处方药,3 个核心区别一眼辨
OTC 药(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的本质差异,体现在安全性、购买方式和使用指导上,3 点就能快速区分:
看标识:OTC 药包装盒上有明显的 “OTC” 标识,分红色(甲类 OTC,需在药店药师指导下购买)和绿色(乙类 OTC,可在超市、便利店等场所购买);处方药无此标识,包装上可能标注 “凭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
购药方式:OTC 药无需医生处方,可直接在药店购买;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开具的纸质或电子处方,经药师审核后才能购买,无处方药店不得售卖;
使用难度:OTC 药适应症明确,说明书通俗易懂,用法用量清晰,不良反应少;处方药适应症复杂,需根据患者病情、体重、肝肾功能调整剂量,且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医生指导。
举例子:感冒药可自购,抗生素必凭处方
日常用药中,两类药的使用场景差异明显,通过常见药物能更直观理解:
OTC 药代表:普通感冒药
这类药针对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头痛等症状,适应症明确,按说明书剂量服用,短期内使用安全性高,可自行判断购买。但需注意:若感冒持续3 天以上不缓解,或出现高热(>39℃),仍需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处方药代表:抗生素
常说的“消炎药”其实是抗生素,均为处方药。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感冒病毒、流感病毒无效,必须医生通过检查(如血常规)判断存在细菌感染后,才能开具处方。比如扁桃体化脓、肺炎等细菌感染,需按处方剂量和疗程服用,不可自行购买 —— 若没感染却吃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
要警惕:滥用处方药,3 大风险找上门
很多人觉得“处方药效果强”,想方设法获取并自行使用,却不知这会带来多重健康风险,尤其以下 3 类危害最常见:
风险1:延误病情,加重症状
自行使用处方药可能误判病情,比如将病毒性感冒当作细菌感染吃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感冒,还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如恶心、腹泻)加重身体不适;再比如高血压患者擅自调整降压药剂量,可能导致血压骤升骤降,引发头晕、心梗等危险。
风险2:引发药物依赖,形成成瘾
部分处方药长期滥用会产生依赖性,身体和心理都会对药物产生渴求,停药后会出现戒断反应。比如有人因长期吃止咳药缓解普通咳嗽,逐渐形成依赖,最后需要专业治疗才能戒断。
风险3:导致耐药性,未来无药可用
滥用抗生素是最典型的耐药性案例。比如感冒时自行吃头孢,会杀死体内敏感细菌,留下耐药细菌;这些耐药细菌繁殖增多后,未来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会失效,导致“无药可治”。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感染,夺走数十万人生命,必须警惕。
用药提醒:牢记2 个原则,避免误区
不盲目追求“强效药”:身体不适时,优先选择对症的 OTC 药,若症状超过 3 天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处方药,不主动要求开 “效果强” 的处方药;
严格遵医嘱用处方药:拿到处方药后,按医生要求的剂量、疗程服用,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若服药后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OTC 药和处方药的区分,本质是为了保障用药安全。日常用药时,先看标识、按流程购买,尤其抗生素这类处方药,坚决不擅自使用。用药不是 “越贵越好、越强越好”,科学区分、遵医嘱使用,才能让药物真正发挥作用,避免健康风险。
来源: 医药界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医药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