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混凝土浇筑数据被篡改、供应链信息不透明时,区块链技术能否成为建筑行业的“防伪标签”?一项由香港大学团队发布的研究指出,通过可视化数据管理流程,区块链可帮助建筑项目提升47%的信息可信度。该研究系统分析了49个实际案例,发现当前区块链应用存在数据多样性复杂、可视化工具选择困难等挑战,并首次提出五步实施指南,让非技术背景的工程人员也能直观理解区块链上的数据流动。
建筑业的“信任危机”:为何需要区块链可视化?
在传统建筑项目中,质量检查记录、付款流程等多依赖纸质文件或中心化数据库,存在数据易篡改、信息孤岛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虽能解决这些痛点,但其技术术语和抽象架构却让许多工程人员“望而却步”。研究显示,超过60%的案例仅简单展示区块链交易记录,未能清晰呈现数据提交、核验、存储的全过程,导致用户对系统信任度不足。
以模块化建筑(MiC)为例,香港某高层住宅项目需监控2000个模块的 offshore 生产质量。工厂工人上传照片后,客户、结构工程师等需通过区块链分布式网络核验数据。然而,初始系统仅显示交易哈希值等代码信息,如同让非技术人员“解读摩斯密码”,反而增加了操作门槛。
五步指南:将区块链变成“可视化仪表盘”
研究团队提出一套通用性指南,帮助项目团队将抽象的区块链流程转化为直观界面:
明确可视化场景:例如聚焦 offshore 生产阶段的质量监控,而非泛泛覆盖全周期;
规划区块链类型:根据数据隐私需求选择许可链(如Hyperledger Fabric)或非许可链;
选择可视化工具:对比仪表盘、区块链浏览器等工具的优劣(例如仪表盘更适合多维度数据展示);
确定可视化媒介:通过区块结构、智能合约等组件展示数据流动路径;
持续优化方案:根据用户反馈迭代界面设计。
在实际案例中,项目团队通过仪表盘将模块生产数据与区块链区块绑定(如图1),使施工方可按时间轴追溯质检记录,核验效率提升30%。
挑战与局限:为何有些可视化方案“帮倒忙”?
研究同时指出当前实践的三大短板:
数据多样性难题:设计图纸、物流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难以统一可视化标准;
工具选择盲目:约40%案例直接使用区块链平台自带浏览器,但此类工具对建筑行业特定需求适配性不足;
交互设计缺失:多数系统未预警数据异常(如篡改尝试),削弱了风险管控价值。
更关键的是,区块链可视化尚未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现有应用集中于施工阶段(占比52%),而设计、运维等环节的数据可视化仍处于探索阶段。
未来展望:从“可视化”到“价值化”
研究人员认为,下一步需开发与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传感器联动的动态可视化系统,例如将混凝土强度数据实时上链并生成3D质量图谱。同时,应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分析可视化方案对项目成本、工期的影响。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区块链可视化不是技术炫技,而是让每个工程人员都能成为数据信任链条的参与者。”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