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封控期间,你是否经历过社区团购配送延迟、生鲜物资短缺的困境?一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的仿真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食品供应链面临三大核心挑战:运力不足、区域仓库分布不均、生产能力与需求失衡。研究通过模拟不同疫情阶段的供应链运行,验证了提升运输能力、新建区域仓库等策略的有效性,但跨省援助和库存调拨等常见手段反而可能引发负面连锁反应。

供应链的“压力测试”:疫情四阶段的脆弱点图谱

研究以某虚拟城市为案例,将疫情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期散发病例(19天)、全域静默管理(28天)、快递业复工(19天)、全面恢复阶段(16天)。通过AnyLogistix软件构建三级供应链模型(指定供应商-区域仓库-社区),模拟发现静默管理期(Phase II)的供应链最为脆弱——订单准时交付率骤降,积压订单数量激增,部分区域仓库库存一度接近清零。

仿真数据揭示,Phase II的危机源于三重矛盾:社区需求飙升至平日的125%,但供应商产能受限,运输车辆单次运量(305吨)无法匹配激增的订单,而区域仓库分布疏密不均进一步导致资源错配。例如,当某个仓库库存告急时,相邻仓库因缺乏协同机制无法及时支援,反而因盲目调拨物资加剧运输拥堵。

七大复苏策略效果对比:谁才是“最优解”?

研究团队测试了七种常见干预策略,结果出人意料:

  • 提升运力(RS5) 效果最显著:将运输车辆容量从305吨提升至400吨后,Phase II订单准时交付率提高约30%,且效果能延续至复工阶段。

  • 新建区域仓库(RS1) 立竿见影:通过优化仓库分布密度,直接缓解局部需求压力,平均订单交付时间缩短20%。

  • 启动市级应急仓库(RS3) 意外高效:在供应商中断时,应急仓库(假设库存无限)能快速填补缺口,避免系统性崩溃。

然而,跨省援助(RS4)频繁库存检查(RS6) 虽能短期缓解库存压力,却因长途运输耗时、库存波动加剧导致Phase III出现“反弹式延迟”。最令人意外的是,仓库间物资调拨(RS2) 竟产生负面效应——仿真显示,调拨途中物资无法及时转化为有效库存,反而增加订单积压。

危机下的韧性密码:政企民三方协作

研究进一步模拟了供应商或仓库突发关闭(如疫情导致50%设施停摆14天)的极端场景。结果显示,提升运力新建仓库仍是稳定性最高的策略,而市级应急仓库在突发中断时贡献了40%的韧性提升。这一发现为政府应对未来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关键启示:与其被动响应,不如提前布局弹性物流网络。

对于企业和社区,研究建议:供应商需灵活调整产能节奏,避免盲目增产导致的资源浪费;居民应避免恐慌性囤货,均衡消费可减轻供应链峰值压力。正如研究者所言:“供应链韧性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像防汛一样——既要加固堤坝(基础设施),也要疏通河道(物流效率)。”

未来展望:从仿真到智能决策

尽管该研究聚焦疫情场景,但其构建的仿真框架可扩展至自然灾害、地缘冲突等突发危机下的供应链优化。下一步,团队计划引入人工智能预测需求波动,并探索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库间库存的实时精准调配。毕竟,当下一场危机来临,谁的供应链能“快准稳”地送粮到家,谁就能真正守住民生底线。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