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曹奶奶(化名)因腰背痛加重、驼背且身高缩短4-5公分前来就医,被确诊为骨质疏松引发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她疑惑:自己并无外伤,为何会骨折?这类场景在医院常见,也印证了骨质疏松 “静悄悄的流行病” 这一特点。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谭艳飞主任医师介绍,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的患者就诊率和知晓率很低,患者多因出现严重疼痛或骨折等症状才就医,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一、为什么说它是“静悄悄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无症状,骨量会像“静悄悄的小偷” 在人毫无知觉时流失,其首个信号常是轻微动作(如弯腰、咳嗽、打喷嚏)甚至轻微跌倒引发的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有:

1. 腕部:摔倒时用手撑地。

2. 脊柱(椎体):可能导致身高变矮、驼背(俗称“老缩”)、背部疼痛。

3. 髋部(大腿根部):这是最严重的一种,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AI图片)

二、骨质疏松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一下,骨骼内部像一个蜂巢,有致密的网状结构(骨小梁)。健康的骨骼,这个网状结构非常致密和坚固。

健康骨骼:骨形成(“建设”)和骨吸收(“拆迁”)处于动态平衡。

骨质疏松:“拆迁队”(破骨细胞)的活力超过了“建设队”(成骨细胞)。于是,骨小梁变细、断裂、孔洞增大,整个骨骼结构变得稀疏多孔,就像被虫蛀空的木头或者风化的沙石,自然无法承受正常的压力。

三、哪些因素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1、不可控因素:

①年龄:40-50岁后,骨量开始加速流失,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②性别: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骤降,会经历一个骨量快速流失的时期。

③家族史:如果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史,您的风险会更高。

④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风险较高。


(▲AI图片)

2、可控的生活方式因素:

①营养不均: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首要原因。钙是骨骼的“砖石”,维生素D是帮助钙吸收的“钥匙”。

②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骨骼得不到良性刺激,会加速流失。

③不良嗜好:吸烟、过量饮酒、过量饮用咖啡或碳酸饮料。

④体重过轻:骨骼缺乏必要的负重刺激。

⑤某些药物: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四、如何预防和应对?

预防骨质疏松,永远不嫌早,也永远不嫌晚。请记住三大基石:营养、运动、筛查

1、营养:给骨骼“添砖加瓦”

①补足钙:

推荐摄入量:成人每日约800-1000毫克,青少年、孕期哺乳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需要更多(1200毫克)。

最佳来源: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卤水/石膏豆腐)、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羽衣甘蓝)、坚果、小鱼干等。


(▲AI图片)

②补足维生素D:

作用: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最佳来源:晒太阳!每天在阳光下暴露15~30分钟(避开正午暴晒)。食物来源有限,主要是深海鱼、蛋黄、肝脏。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2、运动:给骨骼“施加压力”

①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跳舞、爬楼梯、打太极拳等,能有效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

②抗阻运动:如使用弹力带、举哑铃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生活习惯:改掉“坏毛病”

①戒烟限酒。

②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③保持适度体重,不要过瘦。

五、筛查与治疗:抓住“沉默的凶手”

1. 筛查: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它是一项无创、无痛的检查,类似于做X光片。

建议人群:所有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2. 治疗:如果确诊,请不要恐慌。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

基础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药物治疗: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以有效减缓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AI图片)

骨质疏松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它始于青年,显于老年。从今天起,请像关心您的体重和血压一样,关心您的骨骼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谭艳飞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