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酸类成分:三类核心成员的 “特性差异”
根据作用机制与适用场景,护肤品中常用的酸类成分主要分为三类,各自有着明确的 “分工”:
(1)水溶性酸:“表层清洁官”
以果酸(AHA) 为代表,常见成分包括甘醇酸、乳酸、杏仁酸等。这类酸分子能溶于水,无法穿透皮肤油脂层,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 —— 就像 “温和的打磨工具”,通过软化角质细胞间的连接物质,加速老废角质脱落,帮助皮肤实现 “表层更新”。其中,甘醇酸分子最小,渗透速度快,适合需要快速改善粗糙的肤质;乳酸则带有保湿基团,更适合干性、敏感性皮肤。
(2)油溶性酸:“毛孔清道夫”
水杨酸(BHA) 是这类酸的典型代表,因能溶于油脂,可穿透毛孔内的油脂堵塞物。它就像 “深入毛孔的清洁剂”,一方面能松动毛孔内堆积的老废角质和油脂,预防黑头、白头形成;另一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缓解痘痘红肿,特别适合油性、混油性及痘痘肌使用。
(3)调节型酸:“深层修复师”
以维 A 酸类(视黄醇、视黄醛等) 为核心,这类酸需在皮肤内转化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作用。它们不直接 “剥脱” 角质,而是通过调节皮肤细胞的生长周期,促进真皮层胶原蛋白合成 —— 既能加速底层新细胞向上推移,改善细纹、松弛;又能抑制黑色素生成,淡化痘印、色斑,是兼顾抗老与美白的 “全能型” 成分,但刺激性相对较高,需逐步建立耐受。
二、焕肤原理:酸类成分如何 “改造” 皮肤?
无论哪种酸类成分,其 “焕肤作用” 本质都是通过 “干预皮肤细胞代谢” 实现的,具体可分为三个关键环节:
(1)角质层管理:告别粗糙、堵塞
皮肤角质层正常代谢周期约为 28 天,但若受紫外线、压力等影响,代谢会变慢,老废角质堆积会导致皮肤粗糙、毛孔堵塞。此时,果酸通过软化角质连接,加速老废细胞脱落,让皮肤表层更光滑;水杨酸则深入毛孔,溶解油脂和角质混合物,打通毛孔通道,减少黑头、痘痘生成。
(2)皮肤屏障修复:增强抵抗力
很多人担心 “刷酸” 会损伤皮肤屏障,实则科学使用下,酸类成分能促进角质层 “健康更新”—— 新生成的角质细胞排列更整齐,能更好地锁住皮肤水分;同时,部分酸(如乳酸、泛醇搭配的酸类)还能补充皮肤脂质,增强屏障对外部刺激(如紫外线、污染)的抵抗力。
(3)深层焕活:抗老、美白双效
维 A 酸类成分是深层焕活的核心:它们能穿透至皮肤真皮层,激活成纤维细胞活性,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合成,从而淡化细纹、提升皮肤紧致度;此外,酸类成分还能抑制黑色素细胞的 “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并加速已形成的黑色素代谢,实现 “提亮肤色、淡化色斑” 的效果。
三、科学使用指南:避免踩坑,让 “焕肤” 更安全
酸类成分虽效果显著,但使用不当易引发泛红、脱皮、刺痛等问题。根据肤质和成分特性,需遵循以下原则:
(1)按肤质选成分
- 油性 / 痘痘肌:优先尝试水杨酸、果酸,重点改善毛孔和痘痘问题;
- 干性 / 敏感肌:选择乳酸、杏仁酸,或搭配保湿成分(如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酸类产品,减少刺激;
- 抗老需求:从少量视黄醇开始,逐步建立耐受,并避免直接使用高浓度维 A 酸(需医生指导)。
(2)控制频率与用量,做好防晒
- 初次使用建议每周 1-2 次,每次取黄豆大小,待皮肤适应后再增加频率(最多每日 1 次,晚间使用)。
- 酸类成分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白天必须搭配 SPF30 + 以上的防晒霜,否则易引发色素沉着等问题。
(3)避开 “刺激叠加”,关注皮肤信号
- 刷酸期间避免同时使用高浓度维 C、磨砂膏等刺激性产品。
- 若出现轻微泛红、干燥,可暂停使用 1-2 天,搭配保湿修复类护肤品(如含神经酰胺、角鲨烷的面霜);若出现严重刺痛、脱皮,需立即停用并咨询皮肤科医生。

来源: 化妆品科普平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化妆品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