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长沙的8岁男孩丁丁(化名)近日频繁地出现眨眼睛、耸肩膀,家人反复提醒也“改不掉”,学校老师同学也觉得他最近怪怪的·····一度被同学认为他是在故意捣蛋而被疏远。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科徐琳主任医师就此给出了答案:这很可能是一种名为抽动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在作祟。

值10月30日抽动障碍关爱日来临之际,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抽动症(又名抽动障碍),以及家校应该如何科学地应对和照护。

一、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特点是身体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快速重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主要分为两类:

1. 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鼻、摇头、咧嘴、耸肩、甩手、跺脚,鼓肚子等。

2. 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干咳、发出“啊”、“咯”等怪声,重复短语,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不受控制的污言秽语。

儿科徐琳主任医师首先强调:孩子的发声和奇怪动作并非故意,而是无法克制。抽动的频率、强度和类型会时好时坏,有时会因紧张、压力、兴奋、疲劳而加重,在专注做某事或放松时减轻。理解孩子的异常行为是第一步,责备和惩罚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让抽动症状更严重。

二、抽动症如何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并非“一刀切”,需要一个体化的综合方案。目标并非完全消除所有抽动症状,而是减轻症状对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的负面影响。

如果抽动症状轻微,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医生通常会建议“观察与等待”。在此期间,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是核心,很多孩子的症状会随着成长自然缓解或减轻。对于需要干预的中重度抽动,心理行为治疗是首选和基础。当抽动严重干扰到孩子的学习、社交或导致身体不适时,医生会考虑药物治疗。

三、家校如何应对?

1. 营造“忽视”与“接纳”的环境

不要提醒!不要责备! “别眨眼了!”“别再清嗓子了!”这样的提醒是最大的禁忌。这相当于不断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到抽动上,加剧焦虑和抽动。

做到“视而不见”:就像没看见一样,保持常态。这种“忽视”是对孩子最大的减压。无条件接纳:明确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爱你的一切。” 这份安全感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2. 管理生活节奏,减少诱因

•保证充足睡眠:疲劳是抽动的重要诱因。建立规律的作息,确保孩子睡足睡好。

•均衡饮食:健康饮食是每个家庭的重点,药食同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使患儿的抽动障碍症状得到缓解和控制。避免过多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乐、茶)、碳酸饮料和甜食(雪糕、蜜饯),不宜吃生冷、寒凉、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海鲜、烧烤、油炸、膨化食品和快餐类食品。

不要在患儿的饮食中加胡椒油等调味品和用酒石黄着色的食物;高血铅可以诱发抽动障碍的发生,不要食用铝含量过高的食物,不可使用含无涂膜铝质的食具、容器或者用其煮食高蛋白和酸性食物等,勿暴饮暴食。如果饮食搭配不合理,将会对抽动障碍症状的控制和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减轻压力:关注孩子的学业和社交压力,多沟通,帮助他疏导情绪,散步和慢跑可缓解压力,对这类孩子更不可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也不能以患病的借口过分的迁就。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部分孩子在看紧张刺激的电视、视频、激烈、惊险的游戏时抽动会加重,需适当限制和观看时长。

3. 积极沟通与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病情和心理健康。

•与学校沟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孩子的情况,请老师理解并在学校营造宽容的环境,避免同学间的嘲笑和孤立。可以请老师允许孩子在冲动强烈时短暂离开教室稍作休息调整。

•教孩子如何应对:引导孩子如何向好奇的同学简单解释:“这是我的一个小问题,医生在看,它自己会好的。” 赋予孩子应对“流言蜚语”的勇气。

4. 关注心理健康

抽动症对孩子心理的伤害远大于身体。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发展兴趣爱好(如运动、绘画、音乐),在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领域里建立自信。

徐琳主任医师指出:儿童抽动症的旅程可能充满挑战,但它绝不是绝境。通过科学的治疗、家人和学校社会的理解与接纳、以及稳定支持的生活环境,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与抽动和谐共处,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健康成长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少年。我们呼吁全社会各界人士给抽动患儿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误解!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科 刘丽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