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小时候在医院输液的场景,护士那句无比严肃的警告:“盯住了!快打完了一定要叫!否则空气进到血管里会危及生命!”这句话成了不少人的“童年阴影”。但事实上,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却被严重“夸大”了。
一、少量空气进血管,其实没那么危险
输液时那点空气,真的会致命?答案是:需要非常大的量才可能造成危险。如果短时间内有大量空气(比如超过100毫升)迅速进入静脉,确实可能引发医护人员常说的“空气栓塞”。你可以想象成,心脏这个水泵里突然被倒进一大堆泡沫,泵就转不动了,血液没法输送到全身。而我们平时输液的那根细细的管子,就算滴壶以下的管子全空了,最多也就10毫升-20毫升——离“危险线”远得很呢!
二、身体和输液器,自带多重“安全锁”
1.静脉压是天然屏障:我们的静脉血管内本身是有一定压力的。液体滴完后,血管里的压力其实比输液管高,血反而会微微回流入管子里(所以有时会看到回血)。
2.输液器的“智能设计”:看看输液管中间那个“小壶”(莫菲氏滴管),它可是关键!滴壶的液面就像个塞子,能挡住空气往下走。而且现在高级的输液器在针头附近还有滤网,既能过滤杂质,又能挡住小气泡,让空气根本过不去。
3.肺部的“终极净化”:万一真有几个漏网的小气泡(比如极少量,几毫升以内)进入了血管,它们会顺着血流最先跑到肺部。我们的肺里有超密集的毛细血管网(表面积比皮肤还大),气泡会在这里被血液溶解,然后通过呼吸悄悄排出去,你甚至完全没感觉!
三、既然安全,为什么护士依然“随叫随到”?
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严谨和负责的表现。因为对于极少数身体状况特殊的人,比如心肺功能不太好、身体非常虚弱,或者心脏有某些先天结构问题(比如“卵圆孔未闭”)的朋友,少量空气可能带来的风险会大一些。而且,液体滴完后不及时处理,针头可能会被回血堵住,增加不适和感染的风险。
所以,放轻松,即便输液管里的小气泡进入血管,我们强大的心肺系统也完全能应付,绝大多数情况都不会对我们的生命构成威胁。当然,眼睛该盯还是要盯,有任何情况,从容地按一下呼叫铃,让护士来帮你处理,这才是最稳妥、最让人安心的做法。及时呼叫护士,依然是值得点赞的好习惯!
□温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刘晓洁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