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也能变废为宝?直接膜过滤(DMF)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它能高效浓缩污水中的有机质用于后续资源回收。但膜污染问题一直如同“隐形杀手”,让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举步维艰。近日,我国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多所高校的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精准量化了膜污染过程中三大污染物的时空贡献规律。
污染物的“三重奏”:膜污染过程分阶段揭秘
研究团队通过PCA分析将DMF过程划分为三个清晰阶段:初始阶段(0-20 L/m²)、中期阶段(20-40 L/m²)和最终阶段(40-100 L/m²)。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污染物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主导角色。
腐殖酸:膜污染的“头号通缉犯”
令人惊讶的是,传统认知中分子量较小的腐殖酸(HA)竟然是膜污染的最大贡献者。方差分解分析显示,HA对整个过滤过程阻力增长的贡献度高达42.5%,其与蛋白质(PN)的交互作用还额外贡献了20.1%的影响。这好比在污染过程中,HA不仅自己“作案”,还拉拢PN“合伙犯罪”。
污染模式的“变形记”
研究还揭示了污染物对污染模式影响的动态变化。在初始阶段,多糖(PS)和HA主导着标准阻塞模式;到了中期,PN和HA共同推动中间阻塞模式;最终阶段,三种污染物协同作用形成滤饼层。这种变化好比建房子,开始是砖块逐个填充(标准阻塞),然后是板材覆盖(中间阻塞),最后形成完整墙体(滤饼层)。
精准防控:从“大水漫灌”到“靶向治疗”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优化预分馏方案。通过DAX-8树脂吸附结合pH调节,能有效去除HA和PN,使膜阻力曲线在整个过滤过程中保持平稳。这相当于为膜污染防控安装了“精准导航”,告别了传统盲目添加化学药剂的粗放模式。
技术突破的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创新,更在于其实际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膜技术作为核心工艺,其运行成本中约30-50%来自膜污染控制。该研究成果为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提高资源回收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预计可帮助污水处理厂降低15-20%的膜清洗成本。
未来,结合实时监测技术,该成果还可用于开发智能膜污染预警系统,实现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正如研究人员所言:“理解污染物的时空行为规律,就像掌握了污染过程的‘密码’,让我们能够更精准、更经济地控制膜污染。”
这一突破不仅为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扫清了重要障碍,也为其他膜分离过程(如海水淡化、食品加工等)的污染控制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污水变清泉、废料成资源的绿色奇迹。
来源: FESE Messag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