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由于干旱,新西兰的一个牧场中大量牧草枯死,唯独一条矿工经常抄近路上下班的小路旁绿意盎然。科学家把牧草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后,找出了原因:矿工工作的矿场是钼矿场,他们的鞋子上难免会带着钼矿粉末,而钼(Mo)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够促进牧草生长。

钼元素可促进植物生长(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在地壳中,钼元素并不常见,通常与硫形成化合物,辉钼矿就是含钼的主要硫化物矿物之一。

我馆收藏的辉钼矿标本
早在16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辉钼矿,但当时并不引人注“钼”,因为它的外表呈铅灰色,具有金属光泽,摸上去手感滑腻,还会沾染粉末在手上,与石墨的性质比较相似,因此被误以为是石墨,之后又因为外观与方铅矿接近,被误认为是铅,辉钼矿的英文名“Molybdenite”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单词源于“铅”的希腊语“Molybdos”。
即使在现代,辉钼矿对大部分人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矿物,因为它的储量稀少,具有观赏性的标本更少见,所以就算是博物馆中,也属于相当小众的藏品。

三种性质、外观相似的矿物
辉钼矿的中文名称中的“辉”字源自它铅灰色且具有金属光泽的外表,与之相似的还有辉锑矿、辉银矿等,这类以“辉X矿”的形式命名的矿物无一例外,都是硫化物矿物。

以“辉X矿”形式命名的硫化物矿物
直到1778年,钼辉矿才首次被确认既不是石墨,也不是方铅矿,而是一种含有新元素的新矿物。确认这一事实的不是别人,正是白钨矿的发现者,那位尝遍实验室的“神农”卡尔·舍勒,但遗憾的是舍勒没能将这种新元素分离出来,否则他的“化学菜单”上恐怕又要多一道“硬菜”了。

错失“钼”命名权的卡尔·舍勒(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除了促进植物生长,钼在很多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坚硬、韧性强、耐腐蚀、耐高温,熔点仅次于钨、钽,而密度仅有钨的一半(钼为10.2g/cm³,钨为19.35g/cm³),因此以金属钼合成钼钢,用于制造坦克装甲板,不仅防御力没有减弱,还能大幅提升机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钼为基体,加入钛、锆、铪、钨及稀土元素等其它元素组成的有色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强度、机械稳定性以及高延展性,被广泛应用于高发热元件、喷射涂层、航天零部件等。

包括辉钼矿在内的每一种矿物的开发利用史,都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从逐渐认识到解锁其特性,并应用于从农业到航天等广阔领域。可以说,社会与科技的每一次跃进,都离不开我们对矿物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
来源: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