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绝大部分陨石寻获于热带沙漠和南极。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猎陨爱好者而言,沙漠是首选之地。我国西北荒漠目前已经确立八十余处陨石富集区,范围主要包括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直至贺兰山以西的广阔地区(图1)。这里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陨石得以长期保持可见且保存完好。不像在森林或山区,陨石很容易被掩埋或遮挡,戈壁荒漠具有的开阔空间使得一块静卧于浅色沙地上深色岩石犹如白纸上的一抹污渍,格外显眼。
图1. 中国境内的陨石富集区,数据引自国际陨石学会。想象一下,当你站在一片广袤、烈日炙烤的戈壁荒漠中。热浪如海市蜃楼般舞动,四周一片寂静——唯有脚下砾石的嘎吱声。你仔细扫视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深知在这些岩石之中,可能就躺着一小块来自小行星的碎片,甚至是一片月球的残骸。这就是猎陨——集科学、冒险与寻宝于一身,却又无比真实。对于那些痴迷于太空与自然的人来说,戈壁荒漠正是开启这段旅程的理想之地。然而,找到一颗陨石绝非走进荒漠那么简单。无论是专业猎人还是科学家,都遵循着特定的方法和安全准则——因为在戈壁荒漠这样严酷的环境里,失误可能带来危险。对于任何探险而言,最重要的步骤在你踏上沙地之前就已开始:规划你的行程。陨石搜寻听起来浪漫,但它始于精密的筹划和严格的安全意识。首先是安全问题。沙漠环境中的高温、缺水、沙尘暴、昼夜温差、野生动物等危险因素,都可能将梦幻之旅变成生存考验。猎人必须携带充足的水——每人每天至少3-5升(视季节和活动强度增加)。穿戴防晒衣物至关重要:宽檐帽、长袖速干衣裤、头巾、太阳镜和高帮徒步鞋。卫星定位设备或具有离线地图和轨迹记录的手机是必需品,同样重要的还有备用电池、高能量食物、急救包、指南针(备用导航)、口哨(求救信号)、防风沙镜/面罩以及一张详细的区域地图(纸质备份)。强烈建议携带卫星电话进入偏远无信号区域。切勿单独行动!可靠的同伴能在你受伤、迷路或遭遇突发状况时挽救生命。出发前,务必向家人或朋友详细告知你的行程计划、具体区域、同行者信息和确切的预计返回时间。其次务必了解相关法律与规定。计划进入的荒漠地区如果属于自然保护区或军事管理区等,需要事先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陨石搜寻科考活动,可能需要向当地自然资源、科技或文物主管部门备案。在自然保护区内,严禁破坏生态环境、擅自采集任何岩石标本(包括可能误认的陨石),且搜寻活动需在允许的区域并遵守规定进行。在私人承包的区域活动,需要获得土地承包者或管理者的明确许可,否则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忽视这些规定不仅可能导致搜寻活动被叫停、陨石被没收,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法律追究。 因此,在行动前,最好先了解清楚相关法律法规,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或联系相关管理部门。除了常规的生存装备,专业的陨石猎人还携带一些特殊工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磁力棒——一根末端装有强力磁铁(如钕磁铁)的长棒。由于大多数陨石含有铁或镍,它们会对磁铁产生反应。在沙地表面轻轻拖曳磁力棒,能迅速吸引含铁的陨石,并排除大部分不含铁的“假目标”(地球岩石)。金属探测器在寻找可能部分埋藏的铁陨石或石铁陨石时也很有帮助。在我国新疆等地的沙漠中,一些陨石发现就借助了探测器。但需注意,探测器在干燥深厚的沙丘区域效果可能受限。其他实用工具包括:样品袋(无磁)、标签、防水笔记本、手执放大镜(10倍或20倍,用于观察熔壳和气印细节)、数码相机(用于拍摄发现位置和样本特征)、卫星定位器(用于记录寻获样品的坐标)、卷尺、小刷子。虽然可以借助的工具很多,但想要寻找到陨石,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你的观察力。在广袤的戈壁荒漠中,训练有素的“眼力”往往比仪器更关键。那种耐心地、一小时接一小时地扫视地面,留意最细微异常的能力才是一位成功的陨石猎人与陨石“空军”的区别所在。与好莱坞电影所展示的不同,掉到地球上的陨石并不会拖着火焰尾巴或留下发光的陨石坑。它们只是岩石,而且很可能掉落到地上已经成百上千年甚至更久,已经逐渐地与周围额环境融为一体。但凭借训练有素的眼睛,陨石猎人仍可能将它们与地球岩石区区分开。新鲜的陨石通常有一层熔壳——这是岩石在进入大气层时熔化形成的薄薄深色(多为黑色或深棕色)玻璃质表层;有些陨石表面还可能布满“气印”,这是气流侵蚀表面形成的类似拇指按压状的凹坑。它们都是陨石的典型特征,但这些特征往往随着隔壁荒漠中强烈的物理风化过程而逐渐消去。敲下一小块,你可能会发现金属斑点,或是能看到称为球粒的微小球状结构。与大多数由比较富铝和富硅的矿物组成的沙漠岩石不同,陨石主要是由富镁富铁的高密度矿物组成——因此它们拿在手里感觉比同体积的普通石头要沉得多,这种“压手感”是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当然,也存在大量的“陨石赝品”——铁矿石、磁铁矿、火山熔岩(如玄武岩)、炉渣或风化的地球岩石,它们甚至能骗过经验丰富的猎人。如果现场你没法准确判断它是不是陨石,就需要专业的鉴定手段了。在此之前,你需要小心地将它装入样品袋(避免污染),详细记录发现日期、精确的GPS坐标以及周围环境特征,并多角度拍照记录发现时的状态。这些信息对后续科学鉴定和命名至关重要。从沙漠返回后,你可以参考权威资料或咨询资深爱好者进行初步判断。然而但最终结论需依赖专业机构,如具有陨石研究方向的科研院所、高校及博物馆,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天文馆等。按照专业机构的指引,可以先发送照片至相关邮箱,待收到确认回复后可以按要求提供样本碎片(通常只需几克)。研究人员会根据需要进行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分析。按照国际惯例,如果后续需要为陨石申请国际命名,样品接收单位会收取至少20克标本作为留样用以复检及后续研究。被正式命名的陨石信息(通常以发现地附近的地理名称命名,如“Ningqiang 宁强陨石”、“Fukang 阜康陨石”)会发布于《陨石公报》(Meteoritical Bulletin)上,并可通过国际陨石学会数据库网站查询。或许,猎陨最令人回味的收获甚至不在于发现陨石的那一刻——而在于整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学会如何辨别火成岩、沉积岩与变质岩,掌握解读沙漠地形地貌的技巧。你会锤炼野外生存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导航系统,掌握应对沙尘暴等突发紧急情况的技能,并像经验丰富的野外工作者那样,精心规划复杂的后勤保障工作。你将培养出超凡的耐心,因为陨石搜寻往往需要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的徒劳无功。然而,正是这样的过程,教会了你坚持不懈、注重细节,以及在广袤寂静中保持专注的重要性。而倘若你足够幸运——哪怕只是那么一次——你将会瞥见沙堆中那闪烁着微弱光芒的石头,并猛然意识到:你手中的,是来自地球之外的珍贵馈赠。这份发现的喜悦,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来源: 上海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