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室,一位中年男性因右侧肢体无法活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被紧急送医。得益于家人及时拨打120并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他几天后奇迹般恢复了行走和语言能力。
然而,另一位患者老张,在出现类似症状时被误认为“低血糖”,延误一晚后才就医,最终不幸落下偏瘫。这两个案例的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博弈——脑卒中救治。
一、认识卒中:生命的隐形杀手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主要分为两类:
- 缺血性脑卒中(占60%-70%):脑血管被血栓堵塞;
- 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死亡率更高。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180万例,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病,每21秒有一人死于卒中。脑卒中具有“五高”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高经济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三四十岁患者增多,与工作压力、熬夜、外卖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二、识别信号:把握“卒”中先机
早期识别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推荐使用两种识别工具:
1. “中风120”口诀:
- “1”看脸:脸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 “2”查臂:双臂平举,一侧无力下垂;
- “0”听语:言语含糊,表达困难。
2. “BEFAST”原则:
- B(平衡):突然头晕、走路不稳;
- E(眼睛):视物模糊、单眼黑朦;
- F(面部):面部不对称;
- A(手臂):肢体麻木或无力;
- S(语言):说话不清;
- T(时间):立即拨打120!
还需警惕突发头痛、呕吐、饮水呛咳等不典型症状。若出现任一表现,切勿抱有“再观察看看”的侥幸心理,应立即就医。
三、黄金时间:分秒必争的救援
“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治疗时间窗决定预后:
-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等药物溶解血栓,越早效果越好;
- 机械取栓:对大血管堵塞者,发病24小时内仍可能通过介入手术取栓,但同样强调“越早越好”。
急救须知:
1. 立即拨打120,明确要求送往具备“卒中中心”的医院;
2. 避免常见误区:
- 勿自行喂药、喂食;
- 勿因症状轻微而拖延;
- 勿盲目前往无救治条件的小诊所。
四、预防与康复:全面守护脑健康
预防:80%的卒中可通过干预危险因素避免:
-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坚持服药;
-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果、规律运动、戒烟限酒;
- 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
康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
- 物理疗法(恢复肢体功能);
- 作业疗法(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 言语与心理治疗。
家庭与社会支持对患者重返生活至关重要。
结语
随着溶栓、取栓技术的发展,卒中已非“不治之症”,但成功救治的前提是:在时间窗内抵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普及识别口诀、定期监测指标、了解就近卒中中心,这些简单措施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命运。牢记:4.5小时可溶栓,24小时内可取栓——洞悉先机,把握瞬息,才能赢得这场大脑保卫战。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刘航 姚天星
指导老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乐 教授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刘航 姚天星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