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李不言 | 论精神防御机制⒀:隔离

—— 把“事实”留在眼前,把“感觉”关进黑箱


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 范伦特(G.E.Vaillant,1992)


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种新的防御机制:隔离。

所谓隔离,就是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如把亲人去世说成“仙逝”、“归天”等。

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在心理咨询中,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其心理症结。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咨询可能针对的问题。



一、 隔离的本质与心理动因:情感的“外科手术”

隔离,是一种通过将认知内容(事件、想法)与其原有的、令人痛苦的情感“解绑”,从而使其能够被意识所接受的心理操作。个体能够冷静、理智地回忆起事件本身,但体验不到或只能体验到极少与之相关的情感。这就像是在阅读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悲情小说的故事梗概。

1. 情感与认知的分离这是隔离最核心的机制。心灵像一个外科医生,将“事实”与“感受”这两条连在一起的神经小心地切断。于是,我们可以谈论“死亡”这个事实,而无需体验“悲痛”的感觉。

2. 维持功能运转当情感过于强烈(如巨大的悲伤、恐惧或愤怒)会淹没自我功能时,隔离能让人暂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处理眼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比如安排亲人的后事。

3. 通往压抑的中间步骤隔离常常是“压抑”的前奏。通过先将情感剥离,那些无法忍受的事实本身(认知内容)就更容易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二、 隔离的典型表现与形式

开头我们所举的例子,完美地揭示了隔离在日常和文化中的普遍应用。

1. 语言与词汇的“消毒”

对“死亡”的委婉说法:“仙逝”、“归天”、“长眠”、“走了”……这些词汇在描述事实(生命终结)的同时,巧妙地剥离了其中的恐怖、悲伤和绝望感,赋予其一种平静、甚至神圣的色彩。这正是隔离作用的典型体现。

2. 临床中的“情感钝化”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些创伤幸存者能够非常清晰、有条理地复述事件的经过,但语气平淡、面无表情,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们的情感被“隔离”了,无法与创伤记忆同步。

- 强迫症: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的核心防御机制之一就是“隔离”。患者会将一种充满情感冲突的念头——如“我想伤害我所爱的人”——从它的情感背景中隔离出来,使其变成一个孤立的、不断重复的、令人费解的强迫思维或行为,而原始的情感(如愤怒、内疚)则被隐藏起来。

3. 日常生活中的理智化

当面临重大决策(如离婚、重病)时,一个人可能会陷入对法律条款、数据、流程的过度关注,而完全回避讨论或感受其中的悲伤、失落与恐惧。这是一种将“理智化”与“隔离”结合使用的状态。

三、 隔离的双重作用:必要的缓冲与情感的流放

1. 适应性作用

首先,它可以是心理的“麻醉剂”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时,隔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理缓冲期,让自我得以幸存,并有时机组织更成熟的防御。

其次,它也可以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它使我们能够在社交场合中得体地讨论一些沉重或私密的话题,而不至于让情绪失控。

2. 病理性后果

一是会导致情感体验的匮乏长期、过度地使用隔离,会导致个体情感麻木,感觉生活空洞、无意义,无法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形成所谓的“述情障碍”。

二是会导致症状的形成被隔离的情感并不会消失,它们可能以其他形式表达出来,如焦虑、躯体不适(心因性疼痛)、或莫名其妙的情绪爆发。

三是会阻碍正常的哀伤过程无法体验悲伤,就意味着无法完成正常的哀伤过程,可能导致延迟的、复杂的哀伤反应。




四、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寻找情感的“幽灵”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指出的,识别隔离是找到心理症结的关键路标。

1. 识别“没有情感的故事”当来访者用一种平淡、抽离的方式讲述一件按理说应极具冲击力的事件时,咨询师会意识到隔离正在发生。

2. 温和地重新连接咨询师的任务,不是粗暴地戳穿,而是温和地、一步步地帮助来访者将情感与认知重新连接起来。例如,咨询师可能会问:“当您说‘我父亲走了’的时候,您身体里有什么感觉?” 或者 “如果那个十岁的您在这里,他听到这个消息会怎么样?”

3. 处理被隔离的情感一旦情感(如愤怒、悲伤、恐惧)在安全的咨询关系中被重新体验到,并被接纳和理解,与之相关的心理困扰才能真正开始化解。

五、本节总结

以上我们对隔离机制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在面对无法承受之重时的一种精巧策略——它允许我们“知道”一切,却不必“感受”一切。

它像一层透明的保鲜膜,将我们与剧毒的情感隔开,让我们能看清它们而不被其腐蚀。然而,真正的心灵成长与治愈,并非永远生活在这层薄膜之后,而是在于积聚足够的勇气和安全,在适当的时机,亲手揭开它,去触碰那些被我们长久流放的真实感受,并最终将它们整合进一个完整、鲜活的生命故事之中。

(未完待续。点关注,不走丢。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系列科普文章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头条号等。部分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您还见过哪些“隔离”的鲜活例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观察和思考。文章和视频如果能入您法眼,请用您带有余香的手,关注、推荐、点赞或转发,让我们一起携手,让心理学关爱更多人!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