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43岁的张先生开会时突然栽倒在地。这位正值壮年,平日自诩“身体硬朗”的男士,左侧肢体像被灌了铅般完全无法动弹,想喊救命,却只能发出含混不清的音节。
同事们手忙脚乱地拨通120急救电话,救护车2小时内将他送进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急诊抢救室。接诊医生追问病史才知,张先生有多年吸烟习惯,事发前为赶材料,已经连续一周加班至凌晨两三点。
查体结果提示,张先生是典型的急性卒中(俗称“中风”)表现。
事实上,张先生的遭遇并非偶然。据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永坤介绍,近期福州气温骤降,省立医院该类患者急诊数据持续攀升:9月卒中患者约155人,10月前21天就增至189人,近期每日同比增加2-3人。
2025年10月29日
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
中国卒中学会结合我国情况
确定中文主题为
“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一起了解卒中的防治知识吧!
↓↓↓
卒中是什么?
危害有哪些?
卒中俗称”脑中风”
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
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
急性脑血管疾病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显示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人民
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
一旦发病
轻则导致很多功能障碍
重则导致死亡
而秋冬交替是脑卒中的
高发季节
相关研究显示,缺乏体育运动是卒中(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
“体医融合”强调通过科学合理地运动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在卒中防治方面,“体医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1预防卒中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世界卒中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卒中。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身行动中也提到: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推荐,可以将有氧运动作为首选,包括但不限于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并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02卒中后的康复
卒中后患者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指出,运动康复可通过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帮助卒中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03提升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还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睡眠和社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形式,可以帮助卒中患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警惕!
出现这些症状时
请立即拨打120
哪些症状
是身体发出的“求救警报”?
卒中如何“早识别早治疗”?
主要可以通过这两个方式↓↓↓
BEFAST原则: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嘴角流口水;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不灵、含糊不清、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脑卒中,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送到距离最近的、有卒中救治通道的医院。
“卒中120”识别法:
“1”代表,看到1张脸,有无不对称、嘴角歪;
“2”代表,查两只手臂,平行举起,有无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口齿不清、表达困难。
如果出现这3项中有任何一项符合,就需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把握住黄金抢救时间。
来源: 福建科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