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侯先生一家家宴欢庆,鲜美的螃蟹令人大快朵颐。在享受完美食后,侯先生却感到喉咙有明显的异物感。起初他并未在意,认为只是普通不适,甚至前往急诊检查后也只被诊断为“炎症”,以为服用抗生素后炎症消退便好了。
半个月后,他颈部出现肿痛,吞咽困难加剧。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咽喉深处竟藏着一个鸡蛋大小的脓肿,而“元凶”正是一块未被及时取出的细长蟹壳。
从轻微的吞咽不适到严重感染形成脓肿,侯先生的经历警示我们:食道异物绝非小事,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食道是连接咽喉与胃的纤细管道,管壁薄,周围密布血管和重要组织。一旦被尖锐异物卡住(如骨头碎片、果核、鱼刺等),患者往往有异物感不适,可出现黏膜划伤,引发出血和疼痛;食道穿孔,导致颈部或胸腔感染,形成脓肿;若伤及周边大血管,可能危及生命。

异物卡喉预防:进食有讲究“一慢二看三注意”
进食速度慢: 进食时请专心,细嚼慢咽,避免说笑打闹或匆忙吞食。在一些年轻胃口较好的人群中,按时进食,避免饥饿快速进餐,更不要将可能有硬物的汤类大口喝下。
看食物是否有硬质的东西,如:带刺、带骨或硬壳食物,鱼肉蟹肉等可能残留细小碎壳,务必清除后再细细咀嚼辨别,慢慢咽下,这是防止划伤喉咙或异物卡喉关键的一步。
特殊人群注意:老人、儿童和吞咽障碍或精神异常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这些容易异物卡喉的食物。如食用此类食物时需格外留意,必要时提前去骨剔刺,进食时细嚼慢咽,进食后观察是否有异物卡住症状。
二、异物卡喉处理:正确判断4步走
第1步:保持冷静,立即停止危险行为
首先,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尝试以下的危险做法:
❌ 强行吞咽:用饭团、馒头、韭菜等食物强行往下带。这极可能导致尖锐的蟹壳越扎越深,划伤甚至刺穿食管,引发严重感染(就像侯先生的情况一样)。
❌ 盲目抠喉:用手指或工具盲目深挖,会引起恶心反射和咽喉部黏膜水肿,让情况更糟,甚至可能导致窒息。
❌ 让非医务人员采用尖锐的夹子,尝试夹取,造成误伤。
第2步:根据情况,采取正确的初步自救
情况A:感觉卡在喉咙口(口咽部),能咳嗽但不适
尝试咳嗽:如果还能咳嗽,可以先尝试用力咳嗽。气流有时能将位置较浅、卡得不牢的小碎片冲出来。
清水漱口:含一口温水,仰头用力“哈气”漱口,利用水的回流力量看能否将碎壳带出。
自行观察:如果感觉是小的、柔软的软骨,且不适感轻微,可以暂时观察,有时它会随着吞咽动作自然滑落或被消化。
情况B:感觉卡得更深(喉咙下部),或上述方法无效
请立即停止一切自行处理行为,并马上前往医院:去距离最近的医院耳鼻喉科急诊。医生拥有专业的器械(如喉镜、异物钳),能在清晰的视野下安全、快速地将异物取出。整个过程通常很快,痛苦小。
第3步:判断紧急程度,迅速行动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意味着情况紧急,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让家人送您去急诊:
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异物可能滑入气道,引起窒息,应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胸口后方有持续的剧烈疼痛或咳嗽痰中带血:可能意味着蟹壳已划伤或刺穿食管。
第4步:后期仍不可掉以轻心。
异物感如持续存在,需要前往医院反复求证是否损伤食道或邻近大动脉,告诉医生真实病史,避免漏诊。
小小食道异物,一不留神带来致命伤害,在异物卡喉这件事上,宁可“小题大做”高度重视,也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免酿成更大的伤害。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