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检查中,采血管和尿杯里的标本往往藏着关键的 “肾脏健康信号”。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像个 “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发现时肾脏已严重受损。今天就从疾病监测角度,聊聊糖尿病肾病怎么形成,以及哪些指标能帮我们 “揪出” 它。
先搞懂:糖尿病为什么会伤肾?
我们的肾脏就像 “过滤器”,每天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而长期高血糖会像 “砂纸” 一样,慢慢磨损肾脏里的 “滤过单元”(肾小球):血糖持续偏高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附着在肾小球血管壁上,让血管变脆、通透性增加 —— 原本该留在血液里的蛋白质,会悄悄漏到尿液中;久而久之,肾小球滤过功能越来越差,废物排不出去,就会引发肾功能损伤,最终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但可怕的是,糖尿病肾病早期(1-2 期)几乎没有任何不适,既不会腰痛,也不会水肿,很多患者直到尿液泡沫增多、血压升高,才想起检查肾脏,可此时往往已到中晚期。而检验指标,能比身体症状早 3-5 年发现肾脏的 “微小损伤”。
监测糖尿病肾病需重点关注的 3 类指标:从 “早期预警” 到 “分期判断”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分 5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检验指标都有不同变化,医生会根据这些指标 “定位” 病情:
1. 早期 “侦察兵”: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ACR)
这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关键的指标,很多患者以为 “尿常规正常就代表肾没事”,其实不然— 尿常规里的尿蛋白检测比较 “粗糙”,只有当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才会呈阳性;而 ACR 能检测出尿液中极微量的白蛋白,就像 “放大镜” 一样,能发现肾脏的 “微小渗漏”。
(1) 正常范围:ACR<30mg/g,说明肾脏滤过功能正常;
(2) 早期预警:ACR 在 30-300mg/g 之间,属于 “微量白蛋白尿期”,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 此时及时干预,90% 以上的患者能阻止病情进展;
(3) 警惕信号:ACR>300mg/g,属于 “大量白蛋白尿期”,意味着肾脏损伤已比较明显,若不控制,可能在 5-10 年内发展成肾功能衰竭。
需要注意的是,ACR 检测最好用 “晨尿”(早晨第一次尿的中段尿),如果随机尿 ACR 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晨尿或做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避免运动、感冒、尿路感染等因素干扰结果。
2. 肾功能 “刻度尺”:血肌酐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当肾脏损伤到一定程度,滤过废物的能力会下降,血液中的 “肌酐”(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就会堆积,此时血肌酐升高;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则是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等计算出的数值,能更精准地反映肾脏滤过功能。
(1) eGFR 正常:>90mL/min・1.73㎡,说明肾功能正常(即使 ACR 轻度升高,也属于早期肾病);
(2) 肾功能下降:eGFR 在 60-89mL/min・1.73㎡,属于 “肾功能代偿期”,此时肾脏仍能维持基本功能,但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
(3) 肾功能不全:eGFR<60mL/min・1.73㎡,属于 “肾功能不全期”,若持续下降,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4) 尿毒症期:eGFR<15mL/min・1.73㎡,意味着肾脏已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必须依赖透析清除废物。
这里要提醒一句:血肌酐受肌肉量影响较大— 比如老年患者、体型偏瘦的人,肌肉量少,即使肾功能下降,血肌酐也可能 “正常”;而年轻人、运动员肌肉量多,血肌酐可能略高于参考值,但 eGFR 正常,不一定是肾病。所以不能单看血肌酐,一定要结合 eGFR 判断。
3. 病情 “监测仪”:尿常规与血糖、血压
除了上述核心指标,还会通过这些指标监测病情进展:
(1) 尿常规:当尿蛋白呈 “+” 到 “++++” 时,说明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已较高,通常对应糖尿病肾病中晚期;若同时出现 “尿红细胞”,要警惕是否合并肾炎或肾结石;
(2) 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是伤肾的 “根源”—HbA1c<7%,说明血糖控制达标,能显著降低肾病风险;若 HbA1c>9%,肾脏损伤的速度会加快;
(3) 血压:高血压会 “雪上加霜”,加重肾脏负担,所以糖尿病患者每次复查都会测血压,若血压>130/80mmHg,医生会及时调整用药,保护肾脏。
给糖尿病患者的 4 个 “肾脏保护关键提醒”
糖尿病患者常问这些与肾脏健康相关的问题,每一个答案都关乎肾脏保护:
1. “我没有不舒服,为什么要定期查 ACR?”
因为糖尿病肾病早期 “无症状”!很多患者觉得 “腰不疼、尿没泡沫就没事”,可等出现这些症状时,肾脏损伤往往已不可逆。建议糖尿病患者:
(1) 1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 5 年后,每年查 1 次 ACR 和 eGFR;
(2) 2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当天就该查 ACR 和 eGFR,之后每年查 1 次;
(3) 若 ACR 异常,需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及时跟踪病情。
2. “ACR 高了,是不是就一定是糖尿病肾病?”
不一定!除了糖尿病肾病,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 ACR 升高,比如:
(1) 检测前剧烈运动、发热、情绪紧张;
(2) 尿路感染、女性月经期;
(3) 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中的 ACEI 类)。
所以如果单次 ACR 升高,别慌,先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再复查 1-2 次,若持续升高,再结合 eGFR 和临床症状,才能确诊糖尿病肾病。
3. “血肌酐正常,eGFR 也正常,是不是就不用管 ACR 了?”
绝对不行!很多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 和血肌酐都正常,但 ACR 已升高 —这说明肾脏已经开始 “渗漏”,只是滤过废物的能力还没受影响。此时若及时控制血糖、血压,调整饮食(比如低盐、低蛋白饮食),就能阻止肾脏进一步损伤;若忽视 ACR,等 eGFR 下降再干预,就晚了。
4. “确诊糖尿病肾病后,检验报告怎么看才算病情稳定?”
病情稳定的标准是:
(1) ACR 持续维持在正常范围或较低水平(比如<30mg/g),没有突然升高;
(2) eGFR 没有持续下降(每年下降不超过 5mL/min・1.73㎡);
(3) 血糖、血压控制达标(HbA1c<7%,血压<130/80mmHg);
(4) 尿常规中没有尿蛋白或尿红细胞。
如果这些指标都达标,说明治疗有效,肾脏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最后想说:科学监测,守住 “肾脏防线”
很多糖尿病患者听到 “肾病” 就害怕,觉得一定会发展成尿毒症,但实际情况是:只要早期发现、规范管理,80% 以上的患者能避免肾功能衰竭。
精准检测 ACR、计算 eGFR、核对血糖数据,都是医生搭建 “肾脏保护防线” 的重要依据。请记住:糖尿病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早期预警—定期复查、关注检验报告,你就能和医生一起,守住自己的肾脏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J].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 1): S1-S216.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Summary of revision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ement-1): S5-S10.
来源: 依据中外糖尿病防治指南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检验人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