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从政策蓝图到产业实景,从治理升级到民生普惠,浙江以AI为笔,既书写着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雄心,更践行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AI在浙江——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专栏,将带你走近身边的人工智能,领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场景,感受“AI让生活更美好”的浙江故事。
当提到 “胸外科”,不少人会下意识联想到复杂的手术、冰冷的器械,或是觉得它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胸部作为承载着呼吸、消化等关键生命活动的核心区域,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往往与胸外科密切相关。
8月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湖畔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发布了一款应用于胸痛急诊的AI诊断模型——iAorta。该模型能够基于常规平扫CT,在数秒内智能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将确诊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截至8月,iAorta已成功在超过1万名胸痛患者中精准筛查出21例该疾病患者,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主动脉是人体最重要的血管,其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结构性病变被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简称“AAS”), 24小时内若不能确诊并处理,死亡率可达30%。然而,AAS的症状容易与心梗、肠胃炎等混淆,常规检查手段识别率低,其早期确诊为重大医学难题,误诊、漏诊、延迟诊断频发。
为此,浙大一院与湖畔实验室等多方组建联合研究团队,首创“平扫CT+AI”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帮助医生早期确诊。湖畔实验室资深算法专家许敏丰介绍,平扫CT是超半数胸痛急诊患者接受的第一道影像检查,但传统上对心血管的检查效果不佳。团队基于在“平扫CT+AI”方向上的技术积累,用三年多时间研发出AI模型iAorta,可在几秒内勾画主动脉及其血管腔,判断血管壁有无结构变化,从而精准识别AAS。

论文显示,研究团队先是回顾性分析了国内三家医院超13万名胸痛急诊患者的就诊记录,发现其中48.8%的AAS患者在初诊时被遗漏。研究人员用AI识别这些患者当时的平扫CT影像,可将漏诊率降低至4.8%。随后,团队将AI模型部署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胸痛中心,实时分析胸痛患者的影像,一旦发现异常就向医生“弹窗报警”。两个月内,iAorta模型从15584人中精准找出21例AAS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5%和99.4%。
AI还大幅缩短了确诊所需时间,帮助患者赢得黄金救治窗口。上述21名患者从入院到确诊平均只需1.7小时,而欧美国家的中位确诊时间为4.3小时。其中,一名43岁患者因“上腹部钝痛12小时”入院,医生初诊考虑胆囊结石并开具上腹部平扫CT检查,iAorta模型从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随后接受主动脉CTA确诊,全程只用了1.6小时。

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表示:“我们将推广这项有温度的AI技术,尤其是让医疗资源和医生经验相对受限的基层医院受益,提升各层级医院对主动脉疾病整体的诊治水平,探索主动脉AI急诊‘浙江方案’,为‘健康中国2030’作贡献。”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