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退烧药、护肤品里的关键原料“苯二酚”是怎么生产的吗?这个过程离不开苯酚羟基化反应,但传统生产工艺长期面临催化剂效率低、能耗高等“卡脖子”问题。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一种“多孔泡沫载体+超薄涂层”的新型催化剂设计,将苯酚转化率提升103%,为化工连续生产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催化剂“卡脖子”难题待解
在化工生产中,苯酚羟基化反应就像“给苯分子装羟基‘零件’”,生成的邻苯二酚、对苯二酚是医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传统工艺使用钛硅分子筛(TS-1)粉末催化剂,像“面粉”一样分散在反应液中,反应后还得“筛面粉”——分离回收催化剂,既费时又损耗原料。后来升级的挤出型催化剂(TS-1-Extruded)虽能固定使用,但像“粗陶管”一样致密,反应物扩散进去得“挤独木桥”,导致25%的活性位点“闲置”,苯酚转化率仅12.29%。更麻烦的是,这种催化剂传热差,反应时局部温度飙升,就像“闷在被子里煮水”,容易引发副反应。

SiC泡沫“变身”催化剂载体,薄涂层让反应“提速”
科研团队另辟蹊径,用碳化硅(SiC)泡沫做“底盘”,通过浸涂法给它裹上一层TS-1分子筛“外衣”,制成了结构化催化剂(TS-1-Structured)。这种SiC泡沫可不是普通材料——它有三维连通的“海绵孔道”(孔径约1毫米),就像“微型高速公路网”,让反应物能“飙车”直达活性位点;表面涂层薄至微米级,比头发丝还细,活性位点“开门迎客”不排队。对比数据显示,新型催化剂的介孔体积达0.2625 cm³/g,外比表面积98.14 m²/g,分别比挤出型催化剂高出6.2%和25.4%,相当于“停车场”扩容了四分之一。

转化率提升103%,传热效率成关键优势
在固定床反应器测试中,新型催化剂的表现堪称“逆袭”:苯酚转化率最高达25%,较传统挤出型提升103%,对苯二酚选择性稳定在50%以上。更绝的是它的“控温能力”——SiC泡沫导热性强,反应热像“装了空调”一样快速扩散,床层温度波动小于1℃,而挤出型催化剂床层中部温度比入口高得多,像“局部发烧”。为什么这么高效?动力学研究发现,新型催化剂的有效内扩散因子是挤出型的7.71倍,意味着活性位点利用率提升近8倍;反应活化能仅20.54 kJ/mol,相当于“启动反应的门槛”降低了,苯酚和双氧水浓度变化时,反应速率始终“跟得上节奏”。

动力学研究揭示“快反应”秘诀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催化剂都遵循“Eley-Rideal机制”——就像H₂O₂先“抢占”催化剂活性位点,苯酚再“搭便车”反应,但新型催化剂的“反应规则”更高效。实验数据显示,它的苯酚反应级数1.12、双氧水反应级数1.09,接近一级反应特征,说明反应物浓度稍有增加,反应速率就“立马加速”。而挤出型催化剂因传质阻力大,H₂O₂容易“跑偏”分解,反而拖慢反应。

化工连续生产迎来新可能
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传统催化剂的“老大难”问题,更让化工生产向“高效低耗”迈进了一大步。SiC泡沫载体的机械稳定性强,涂层经多次超声处理损失率低于1.85%,满足工业长期运行需求。未来,这种结构化催化剂有望推广到苯乙烯环氧化、丙烯环氧化等反应中,帮助化工企业降低能耗、提高产能。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用的退烧药、护肤品,背后都有这种“多孔泡沫催化剂”的功劳呢!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