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生产中,一种名为“苯酚羟基化”的反应看似不起眼,却关系到医药、染料、香料等上千种日常用品的原料供应。然而,传统生产中催化剂“易流失、难回收”的问题长期困扰行业——要么像细沙一样被液体带走,要么像堵在路上的汽车难以发挥作用。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发表研究,通过一种“SiC泡沫负载TS-1结构化催化剂”,让苯酚转化率提升至25%以上,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传统催化剂的“老大难”:要么跑丢,要么“堵车”
苯酚羟基化反应的产物邻苯二酚、对苯二酚,是制造维生素、抗氧化剂的关键原料。过去,工厂常用两种催化剂:一种是TS-1粉末催化剂,像极了“细沙”,虽然活性高,但在反应釜中容易被液流夹带流失,回收成本占生产成本的15%以上;另一种是挤出成型的TS-1催化剂,颗粒大如“小石子”,反应物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催化剂表面,导致转化率不足13%,还常因受力不均碎裂。
“就像用网兜捞沙子,要么漏掉,要么堵在网眼里。”研究团队形象比喻传统工艺的困境。为打破僵局,他们将目光投向了SiC泡沫——这种材料拥有三维连通的“蜂窝状”结构,导热性堪比金属,机械强度能承受高压反应环境,堪称催化剂的“理想载体”。
给催化剂搭“高速公路”:SiC泡沫让反应效率“起飞”
研究人员采用“浸涂法”,将TS-1催化剂均匀涂覆在SiC泡沫表面,形成一层微米级的“活性涂层”。这种结构化催化剂(TS-1-Structured)就像给反应物铺了“高速公路”:SiC泡沫的多孔结构缩短了反应物扩散距离,高导热性避免局部过热,而涂层牢牢固定催化剂,解决了“跑丢”问题。
实验数据显示,与传统挤出型催化剂(TS-1-Extruded)相比,新催化剂的苯酚转化率从12.29%跃升至25%以上,对苯二酚选择性突破50%。更关键的是,其“有效内扩散因子”达到挤出型的7.71倍——这意味着反应物在催化剂内部的扩散效率提升近8倍,好比原本需要1小时通过的“隧道”,现在10分钟就能畅通无阻。
从实验室到工厂:动力学研究为工业化铺路
为验证新催化剂的工业价值,团队深入分析了反应动力学。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结构化催化剂的初始反应速率是挤出型的7倍以上。通过对比不同温度、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他们推导出反应速率方程,证实其遵循“E-R吸附机制”——即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精准停靠”后发生反应,而非无序碰撞。
“这就像给工厂提供了‘操作手册’。”研究人员指出,动力学数据可直接用于固定床反应器设计,帮助企业计算最佳反应温度、进料速度,从而降低能耗。目前,该催化剂已在实验室规模的连续流反应中稳定运行500小时,展现出工业化潜力。
化工生产的“绿色升级”:效率与环保双赢
传统间歇式生产中,每批反应需停机分离催化剂,而结构化催化剂可直接用于连续流反应,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同时,SiC泡沫的高机械强度减少了催化剂损耗,按年产1万吨对苯二酚计算,每年可减少固废排放约200吨。
不过,研究也指出,该技术目前仍面临涂层长期稳定性的挑战——在高速液流冲刷下,涂层可能逐渐脱落。团队下一步计划通过优化涂层配方和制备工艺,进一步延长催化剂寿命。
从实验室的微米级涂层,到工厂的万吨级生产,这项研究不仅为苯酚羟基化反应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更为化工行业“提质降本减耗”开辟了新路径。正如论文通讯作者所言:“催化剂虽小,却是化工生产的‘心脏’。让这颗‘心脏’更强健、更持久,正是我们的目标。”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