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浙江海洋大学“海上工匠养成记”机械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组织舟山市沈家门第一小学的19位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启了一场关于海洋机械的创新科普研学之旅。

01

风动电生 助力海洋装备大展神威


多媒体教室里,一堂生动的海上风力发电科普课悄然开展。课上,科普团队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学生们讲解电磁感应原理与海上风力发电的运行机制,课件中的3D动画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旋转的风叶、流转的电流在屏幕上清晰呈现,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机械原理变得直观易懂。理论科普结束后,动手实践环节紧接着拉开帷幕,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拼接着简易的海上风电站模型,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具象认知,不仅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动手协调能力也在专注操作中悄然提升。

02

问答争锋 点燃海洋机械智慧火花


海洋机械知识趣味问答环节随即登场,科普团队志愿者在黑板上列出一连串海洋机械相关的小问题,“哪种机械可以利用潮汐涨落产生电能?”“哪种机械可以将海水变为淡水?……”问题都没读完,小朋友们便迫不及待地举手抢答,清脆的回答声此起彼伏。科普团队为积极抢答的小朋友们准备了精美的海大特色纪念品,这些小小的奖励也让现场氛围愈发热烈。

03

仿生海洋 启赋海洋装备创新灵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少海洋机械核心结构的灵感都源自海洋生物的精妙构造。为了让小朋友们从源头理解机械原理和海洋装备的仿生学应用,科普团队志愿者们带着小朋友们走进学校海洋生物博物馆。博物馆讲解员用生动的故事和趣味提问引路,孩子们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纷纷驻足在各类海洋生物标本前,流线型的灵动鱼类、壳纹奇特的贝类、骨骼分明的庞大鲸类骨架,先后闯入大家的视野。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不时凑成小圈小声讨论:“你看这个鱼的形状,能不能做成跑得更快的水下机器人呀?”“深海里的液压机械臂,是不是和这个螃蟹钳特别像!” 从生物特性到机械设计的提问不断,小朋友们对神秘海洋世界的探索热情在参观与互动中不断升温。

04

“战舰”竞速 驱动海洋机械实践启航


当小朋友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海生馆,“战舰”竞速环节又带来新的惊喜。科普团队志愿者采用“一对多”的辅导模式,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建造自己的专属“战舰”,同时耐心讲解着不同螺旋桨的功能——“这个螺旋桨负责前进和后退,另外一个能让船左右转向”。随着一艘艘“战舰”陆续拼装完成,大家兴奋地奔向室外小水池,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专属“战舰”放入水中。手持遥控器的小朋友们屏息凝神,操控着自己的“战舰”在水面穿梭嬉戏,一场热闹的“水上竞速赛”悄然展开,水池边洋溢着清脆的笑声与欢呼声。


一天的科普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小朋友们带着亲手拼装的“战舰”模型、兑换的纪念品,还有满脑子海洋机械的新鲜知识,依依不舍地与科普团队志愿者道别。这一天的探索之旅,不仅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了海洋科技的奥秘,更在他们心中悄悄埋下了“探索海洋、热爱科学”的种子。

正值首个全国科普月,作为全校唯一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的项目,“海上工匠养成记”团队倾力策划此次机械科普研学活动,旨在带领更多青少年感受科技魅力,提升科学素养。未来,“海上工匠养成记”机械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致力于通过机械原理与创新课程(理论)、机械模型建构与组装(实操)等形式,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用趣味科普搭建起连接校园与海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培养未来的“海上工匠”播下了希望的火种。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