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传感器用两周就‘没电’?问题可能出在酶的‘房子’没选对!”全球5.37亿糖尿病患者依赖的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常因核心元件——葡萄糖氧化酶(GOx)“离家出走”或活性衰减而频繁更换。近日,天津大学与九安医疗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综述,揭秘如何通过载体材料创新为酶打造“坚固又智能的家”,让传感器寿命从14天延长至42天,检测灵敏度提升10倍。
血糖传感器的“租房困境”:酶住不好,数据就“跳票”
想象一下:你给手机换了块新电池,却发现电池总从卡槽里滑出来——这就是传统血糖传感器的“酶固定化难题”。酶是传感器的“信号兵”,负责催化葡萄糖产生电信号,但游离酶分子像“没固定好的家具”,在体内环境中会因温度、pH变化“散架”,或从电极表面“溜走”。
“第一代传感器每10天就得换,患者戏称‘比姨妈巾还费’。”研究团队指出,载体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理想的载体需具备三大能力:抓得住酶(结合力强)、住得舒服(不破坏酶活性)、交通方便(让葡萄糖和电子顺畅进出)。近年来,无机纳米材料与有机高分子的“跨界合作”,让酶的“居住体验”迎来质变。
载体材料“群英会”:谁是酶的最佳“房东”?
科学家们为酶设计了多种“房型”,各有优劣:
▍石墨烯“钢筋房”:坚固但“租金”高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如氧化石墨烯)是“高富帅房东”,表面布满羟基、羧基等“挂钩”,能通过氢键牢牢“抓住”酶分子。更厉害的是,它的导电性堪比“超导电线”,能让电子信号“跑”得更快。实验显示,石墨烯固定的GOx在60℃下仍保持75%活性(游离酶仅30%),但制备成本高,像“给酶住上了江景大平层”,普及难度大。
▍金纳米颗粒“温馨公寓”:生物相容性MAX
金纳米颗粒(AuNPs)是“暖男型房东”,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能“呵护”酶活性,生物相容性好到“能和人体组织做朋友”。我国三诺生物的GA-3传感器就用AuNPs修饰电极,固定GOx后检测灵敏度达0.68 µmol·L⁻¹(相当于一滴水里的糖都能测到),4次循环使用后仍保留80%活性。不过AuNPs易团聚,需要“定期维护”,否则会像“公寓水管堵塞”影响信号传递。
▍磁性纳米颗粒“移动别墅”:可回收还抗造
Fe₃O₄等磁性材料是“游牧民族的帐篷”,通过磁场就能轻松分离回收酶。例如Fe₃O₄@SiO₂纳米颗粒固定的酶,7次循环后活性仍有85%,4℃储存33天“不褪色”。但磁性材料“体重超标”(密度大),植入体内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目前更适合体外检测,像“实验室里的劳模”。
▍纤维素“环保木屋”:低成本但“不抗揍”
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是“经济适用房”,来自植物秸秆,成本低还可降解。用它固定GOx后,传感器连续30次检测仍维持92.3%信号,适合做一次性可穿戴设备。不过“木屋”怕水怕酶,长期使用易被微生物“蛀空”,稳定性不如 inorganic材料。
未来:从“住得稳”到“住得智能”
目前临床最“火”的是“混搭风”载体——无机-有机复合材料。比如石墨烯-壳聚糖“钢筋+环保砖”结构,既保留石墨烯的导电性,又有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传感器灵敏度提升至11.87 μA·L·mmol⁻¹·cm⁻²,相当于“给酶的家装了高速电梯”。
研究团队预测,下一代载体将向“智能响应”进化:温敏水凝胶载体能像“自动调温空调”,体温升高时自动“开窗通风”(释放酶);光热响应纳米颗粒则可通过近红外光“远程控制”酶活性,实现“按需工作”。不过专家也提醒,“智能房”目前还在实验室“装修中”,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仍是“卡脖子”难题。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项研究意味着未来或许能用上“半年一换”的血糖传感器,甚至“无创贴片式”设备。而对整个生物传感领域,酶固定化载体材料的突破,就像给“生物催化剂”安上了“GPS导航”,让它们在医疗、环保、食品工业中“精准作业”。毕竟,给酶一个安稳的“家”,它们才能为人类健康“站岗放哨”。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