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扎手指测血糖,针眼比星星还多?”对全球5.37亿糖尿病患者来说,频繁采血的痛苦和传统血糖仪的滞后性,一直是控糖路上的“老大难”。近日,天津大学药学院与九安医疗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梳理了血糖生物传感器背后的“核心密码”——酶固定化技术,为开发长效、微创的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提供新思路。


从“指尖血”到“植入式”:血糖监测的痛点何在?
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在于实时掌握血糖波动,但传统检测方式堪称“甜蜜的负担”。患者每天需用针刺破指尖采血,不仅疼痛,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数据失真。即便新一代CGM设备(如动态血糖仪)可植入皮下,仍面临“72小时魔咒”——传感器内的葡萄糖氧化酶(GOx)容易“离家出走”或活性下降,导致检测灵敏度骤降,不得不频繁更换。

“就像给手机充电,刚充满就掉电,谁受得了?”研究团队指出,酶是血糖传感器的“心脏”,但游离酶在体内环境中会像“没拴绳的小狗”四处扩散,或因温度、pH变化“罢工”。如何给酶找个“安稳的家”,让传感器从“三天一换”升级为“一月一换”?酶固定化技术成为破题关键。

四代传感器进化史:酶固定化是“隐形冠军”
从1962年第一台血糖仪问世至今,传感器已历经四次迭代,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酶固定化技术的革新:

第一代“氧气依赖型” 堪称“娇气包”,依赖氧气传递电子信号,一旦植入部位缺氧(如运动后),数据就“跳票”;第二代“电子媒介型” 用二茂铁等物质当“快递员”传递电子,虽摆脱氧气依赖,但“快递员”可能泄漏引发副作用;第三代“直接对话型” 最聪明,让酶的活性中心(如FAD)直接与电极“握手”,灵敏度提升10倍,但金纳米颗粒等载体成本高,像“给自行车装了跑车发动机”;第四代“无酶型” 试图用金属有机框架替代酶,却因选择性差,容易“认错糖”(误测其他物质),仍在实验室“修炼”。

目前临床主流的第三代传感器(如我国三诺生物GA-3),通过金纳米颗粒“锚定”酶分子,稳定性达3周,检测范围覆盖20–800 μmol·L⁻¹,相当于“从低血糖昏迷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都能精准捕捉”。

“锁酶”技术哪家强?共价结合与纳米载体成新宠
“固定酶就像装修房子,方法选对了才能住得安稳。”研究团队总结了四种主流“装修方案”:

吸附法 像用魔术贴粘酶,温和但不牢固,酶容易“搬家”;
包埋法 如同给酶建个“笼子”,但“笼子”太密会挡住葡萄糖“访客”;
共价结合法 最靠谱,用戊二醛等“胶水”将酶与电极共价“焊死”,结合力提升3倍,但可能“粘坏”酶的活性中心;
遗传工程法 最“高科技”,通过基因突变给酶加个“挂钩”,让它主动“抓住”电极表面,目前还在实验阶段。
载体材料方面,石墨烯、金纳米颗粒(AuNPs)等“新材料明星”表现突出。比如AuNPs修饰的电极,能让酶“站得稳、看得清”,4次催化循环后仍保留80%活性,对唾液葡萄糖检测灵敏度达0.68 µmol·L⁻¹,相当于“一滴水里的糖都能测出来”。

未来:告别扎针,还需闯过“三关”
尽管第三代传感器已实现“14天免校准”,但要让糖尿病患者彻底告别扎针,还需突破三大瓶颈:长期植入的生物相容性(避免炎症反应)、多参数干扰(如pH、温度变化影响检测)、成本控制(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

研究团队展望,未来或出现“智能绷带式”传感器,通过汗液无创监测血糖,结合AI算法预测血糖波动。“就像给身体装个‘血糖天气预报台’,提前预警高低血糖风险。”不过专家也提醒,非酶传感器虽无需酶,但选择性和临床验证仍需时间,“革命尚未成功,吃货们控糖还得靠自律”。

这场“给酶安家”的技术竞赛,不仅关乎糖尿病管理,更可能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耐用性革命”。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句“手机APP提示血糖低了”将取代扎针的刺痛,让慢病管理真正“无感”又高效。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