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凫趋雀跃
【释义】:像野鸭一样快跑,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人欢欣鼓舞、雀跃的样子。
【出处】:出自唐代卢照邻《穷鱼赋》:“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 描绘了人们捕鱼时欢快踊跃、动作敏捷的情景。
【拓展】:“凫趋雀跃”常与“欢欣鼓舞”“欣喜若狂”等近义成语并列,生动地描绘出因喜悦而表现出的活泼姿态。例如:听到球队夺冠的消息,球迷们无不凫趋雀跃,欢呼声响彻全场。反义词如“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则形容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状态。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凫”特指野鸭。它们在陆地行走时步伐急促、身体前倾,显得笨拙又急切;而在水中或受惊起飞时,则需在水面快速助跑,双蹼击水,姿态生动急切,充满了动感与活力,古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征,用以比喻人因喜悦而表现出的活泼姿态。
小档案
名称:野鸭(以绿头鸭为例)
英文名:Mallard
学名:Anas platyrhynchos
体长:50~65厘米
体重:0.7~1.6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遍布北半球,栖息于湿地、湖泊、河流及城市公园等各类水域。
魅力靓照:

野鸭在陆地上行走,步伐紧凑,身体前倾(图片来源:包图网 )

绿头鸭在水面助跑起飞(图片来源:Pixabay)
外形特征:
绿头鸭雄鸟头部和颈部为具金属光泽的翠绿色,颈部有一白色领环。胸部栗色,身体主要为灰白色,尾部羽毛卷曲。雌鸟通体为具斑驳的棕褐色,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喙扁平,边缘具锯齿,适于滤食。双脚橙红色,具蹼。
生活习性:
绿头鸭以水草、藻类、谷物、水生昆虫及小型软体动物为食,喜结群活动,性情机警,遇到惊扰时会迅速从水面“趋行”起飞或潜入水中。在水中悠然自得,在陆地行走急促,在空中飞行能力强劲,迁徙时能长途飞行,可谓水陆空三栖健将。
奇闻轶事:野鸭走路像在“赶集”?真的假的?真的!
如果仔细观察野鸭在陆地上的行走姿态,就会发现它们总是抬头挺胸,迈着特有的“急促小碎步”,身体前后摇晃,看起来急切又踉跄,就好像急着去赶集似的。其实,它们并非天生急躁,而是身体的构造赋予了它们这样的“特殊本领”!它们的脚趾间长有蹼膜,进入水中时,脚掌就像船桨一样高效地划动;不过,这层蹼膜虽然有助于游泳,但也增加了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导致它们在陆地上行进的效率不高;再加上较短的胫骨结构,使得它们无法像鹤类那样迈出优雅从容的步伐。然而,即便有着这样的双脚,它们依然具备翱翔天空的能力。
作为典型的水栖鸟类,野鸭的双脚长在身体的后方,这是为了适应高效的水中游动而进化出来的。但当这对“水中推进器”来到陆地上时,却面临着重心不稳的问题。为了保持行走时的平衡,防止向前摔倒,它们必须将重心向后移,并采用高频快速的碎步来调整身体状态,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时那样小心翼翼。当野鸭加快速度时,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左右晃动,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被称为“钟摆效应”——通过躯干的规律摆动将动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同时有效地避免倾倒的风险。这些看似滑稽的动作实际上是遵循物理规律的最佳选择。
飞行肌肉的附着点也影响了野鸭的体型特征,高耸的胸部既为空中飞行做准备,也帮助抵消因重心靠后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更有趣的是,当它们从水面起飞时,需要全力扇动翅膀以获得足够的升力,同时双脚还要在水面上快速交替“奔跑”一段距离,这时蹼掌拍打水面所产生的水花就像天然的助推器一样提供反作用力,帮助它们顺利升空。这一过程中溅起的水花和动感的画面,将“凫趋”运动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野鸭那看似匆忙的脚步背后,实则隐藏着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形成的精妙生存策略。下次再遇到这群摇摇摆摆行走的野鸭时,不妨换个角度仔细欣赏——它们正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天地间演绎着生命的乐章。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