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端天气导致秸秆原料运输受阻,或加工厂突发故障,生物燃料供应链如何避免“断供危机”?近日,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提出一种能精准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平衡经济性与抗风险能力的优化设计方法,为可再生能源稳定供应提供新思路。
研究背景:生物燃料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生物燃料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选项,其供应链稳定性日益关键。但秸秆等原料受气候、地域影响大,供应链节点(如收集点、加工厂)一旦中断,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传统设计方法要么过度追求低成本导致抗风险能力弱,要么盲目备份造成资源浪费,始终难以平衡“省钱”与“安全”。
以我国南方秸秆资源为例,其分布分散、运输半径长,仅广东省潜在秸秆年产能就超千万吨,但台风、洪涝等灾害常导致局部供应中断。如何让供应链既“经济”又“扛造”?团队将目光投向“风险量化”与“弹性设计”的结合。
技术创新:给供应链装“风险扫描仪”
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两个“利器”:
一是节点中断影响指数(NDIIi (α)),相当于给每个供应链节点装了“风险扫描仪”。通过计算节点中断后供应链的成本变化,该指数能给节点贴上“高风险”或“低风险”标签。更巧妙的是,它自带“风险偏好调节器”——参数α。企业可根据需求调整α:想省钱就调低α(成本优先),想稳当就调高α(风险抵御优先),且不会误判节点的风险属性。
二是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NDII-TSSP),好比为供应链制定“动态应急预案”。模型先通过5种典型场景模拟原料供应波动(如丰收年、歉收年),再用NDIIi指数“标记”高风险节点,对其施加“供应波动惩罚”(扩大极端情况发生概率)。这种设计能“倒逼”供应链减少对薄弱节点的依赖,自动增加备份存储或调整运输路线。
实验验证:广东案例中的“抗压测试”
团队以广东省生物燃料供应链为“试验场”,对比了三种方案:传统确定性模型(只看成本)、普通随机规划模型(考虑波动但不辨风险)、新模型(NDII-TSSP)。结果显示:
成本与弹性的“跷跷板”:新模型总成本最高(9.21×10⁸元/年),但备份存储量达16.24×10⁴吨,是普通随机模型的1.7倍,传统模型的“无备份”模式更是无法比拟。这意味着它通过适度增加成本,换取了“抗打击资本”。
极端场景“大考”:当高风险节点(如茂名、湛江)中断时,新模型表现亮眼:茂名节点中断时,市场燃料缺口仅1.78×10⁶加仑,比普通模型减少近30%;中断后总成本9.45×10⁸元,显著低于其他方案。
未来展望:从“单点防御”到“全链弹性”
该方法目前聚焦原料供应节点风险,未来可扩展到运输、转化等全链条环节。研究还发现,参数α如同“风险旋钮”:调得越高,供应链对极端事件越敏感,备份成本也随之上升。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比如台风频发地区可将α设为0.8(高风险防御),而资源稳定区域可设为0.3(成本优先)。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量化风险+动态优化”的思路,不仅适用于生物燃料,还可为粮食、医药等民生供应链提供参考。在极端天气频发、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给关键产业装上“风险扫描仪”,或许是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关键一步。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