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张爷爷(化名)说“这几天老是发晕,眼前一黑像要倒”“抬头拿东西或回头看人时更明显”,坐一会儿又缓过来,家人以为耳石症。其实,这一类“抬头、回头就晕”“走着走着发黑”的发作,有相当一部分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有关。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医师黄晓松解释:椎动脉从颈部两侧经过颈椎小孔上行,在颅内汇合成基底动脉,给脑干、小脑和枕叶等区域供血。年龄增加、动脉硬化、血压血脂异常、长期吸烟以及颈椎退变,都可能让这些通往“生命中枢”的血管变窄、受压或调节变差,一旦姿势改变或血压短暂波动,就容易出现短暂性缺血的症状。
后循环缺血发作时的感觉并不像耳石症那样天旋地转,而是头沉、发飘、眼前发黑或遮挡影一样的朦胧感,伴随乏力、出冷汗,还可能有恶心。如果缺血部位累及脑干小脑,可能短暂出现复视、说话含糊、吞咽费劲、走路不稳、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严重时可直接跌倒。
黄晓松提醒:只要“黑朦或发晕”伴有上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说话含糊、复视或剧烈的走路不稳,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要按“疑似小中风”处理,尽快到有卒中中心能力的医院评估;若症状持续不退,可能就是急性后循环脑梗,需要在时间窗内争取再通或规范抗栓治疗。另外,频繁反复的短暂发作也不应拖延,因为它们常是脑梗的“预告”。
治疗的核心在“控危险、稳血流、防血栓”。
一是管好“三高”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达标降压但避免血压过低,调脂用上他汀,控制血糖,戒烟限酒,按医嘱规律服药;
二是在医生评估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部分高危人群短程联合方案会带来更大获益;
三是针对诱因进行干预,例如纠正脱水、贫血,调整可能导致低血压或眩晕的药物。
神经内科三病区朱娥护士长提醒:在家里,家属可帮助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体位、持续多久以及是否有“口眼歪斜、抬不动”等信号;提醒起身、抬头、回头动作放慢,避免长时间极端体位;炎热或腹泻时注意补水;按时复诊,按医嘱规律服药。
世界卒中日来临,专家提醒,老年人的“黑朦”不一定是小毛病。分不清时,先把它当疑似卒中对待;确诊之后,管住危险因素、减少诱发体位、坚持规范治疗,多数人都能把反复“黑一下”的日子慢慢赶走。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李雨婷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李雨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