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小王(化名)是一名游戏陪玩。那天凌晨2点17分,他刚陪客户打上游戏,起身倒水时,突然眼前一黑——“啪”地一声摔倒在地,额头磕破,后来缝了5针。
事后,他发了一条微博:#低血糖真可怕#。评论区涌来200多条“补糖”建议,只有一条留言与众不同:“可能是低血压引起的脑灌注不足。”这条评论仅获3个点赞,在众多回复中显得格外“孤单”。
然而3天后,小王再次“黑屏”——这一次不是晕倒,而是右臂突然失控,连筷子都握不住。送医后,头颅MRI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出现新鲜梗死灶。医生诊断为:低灌注性缺血性脑卒中。测量血压时,他的数值仅为88/52mmHg。
看着报告,小王满脸不解:“我这么年轻,血管也没堵,怎么会中风?”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疑问——低血压为何也会引发脑卒中?又该如何预防这类情况?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解答。
我们的大脑堪称身体的“指挥中心”,虽然只占体重的约2%,却消耗全身20%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它如同一台持续运转的高性能计算机,对能量供给极为敏感,任何中断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为大脑输送血液的是四条主要的动脉,它们在颅内分支、连接,形成一个精密而高效的网络——即“脑血管系统”。而血压,正是推动血液在这个网络中流动的关键动力。
当血压处于理想范围(如收缩压90–139 mmHg,舒张压60–89 mmHg)时,血流能够顺畅地抵达大脑的每一个区域,包括最细微的末梢血管,保障所有脑细胞获得充足的氧气与养分。
然而,当血压过低时,血流动力不足,可能仅能维持主干血管的供应,而难以到达那些位于主要血管交界处的“末梢地带”,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分水岭区”。
这就像灌溉系统中水压不足,导致地势较高或远离水源的田地无法获得足够水分。“分水岭区梗死”就是低血压引发脑卒中的典型表现之一。
此外,不少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管腔狭窄。在血压正常时,血液尚能勉强通过;一旦血压下降,血流变缓,就容易在狭窄处形成血栓,彻底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
因此,低血压并非直接损伤血管结构,而是因“动力不足”,导致脑组织在关键时刻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进而发生缺血、缺氧,最终形成“缺血性脑卒中”。
那么,哪些人群更需警惕低血压所带来的中风风险呢?
1.老年人
老年人是低血压导致中风最常见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硬化、弹性减弱,如同老化的橡皮管。当血压波动时,年轻有弹性的血管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脑部供血,而老年血管的这种调节能力明显下降。
再加上常伴有血管斑块和狭窄,即使血压仅轻微降低,也可能引发梗死。因此对老年人而言,维持血压稳定比单纯追求“数值更低”更为重要。
2.过度降压的高血压患者
这是尤其需要重视的一类人群。部分患者治病心切,可能忽略血压的动态变化,盲目增加药量,导致“药物性低血压”。这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血压骤降,对脑部供血的冲击极大,其引发中风的风险有时甚至高于轻度高血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是避免此类风险的关键。
3.心脏病或心律失常患者
心脏好比身体的“泵”,血压则是泵产生的压力。如果“泵”本身功能下降,如心力衰竭,泵出血液量减少,血压便难以维持。又如心房颤动,心脏跳动失去有效节律,泵血效率降低,也会导致血压不稳定甚至突然下降。对这类患者而言,积极治疗和管理心脏原发病,是维持血压稳定的基础。
除了上述人群,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血压陷阱”,尤其对老年人具有较高风险:
陷阱一:体位性低血压(起身时头晕)
从躺或坐的位置快速站起时,血液因重力作用瞬间向下肢分布。年轻人可通过加快心跳和血管收缩迅速调节,而老年人的调节机制反应较慢,易导致脑部短暂缺血,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甚至晕厥。摔倒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而言,后果可能十分严重。
应对建议: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来先躺半分钟,坐起后在床边休息半分钟,双腿下垂再坐半分钟,然后缓慢站起。这个简单习惯可有效减少因体位快速变化引发的意外。
陷阱二:餐后低血压
进食后,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协助消化,导致大脑供血相对减少。老年人调节能力不足,餐后血压容易明显下降。
应对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高糖、过热食物;饭后不宜立即活动或洗澡,建议静坐休息约30分钟,帮助身体平稳度过这段“血压低谷期”。
陷阱三:排尿性低血压(夜尿时晕厥)
尤其常见于夜间排尿时。憋尿后突然排空膀胱,腹压骤降,加上神经反射引发血管扩张,可导致脑部血液迅速被“分流”,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倒。
应对建议:有尿意及时排空,避免憋尿;夜间起床如厕务必遵循“三个半分钟”;如有需要,可在马桶旁安装扶手,或使用床边便器,确保安全。
要预防低血压所引发的脑卒中,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动作放缓、保持血压稳定”:
1.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特别是起床后和服药后等关键时段,记录数据供医生参考;
2.日常动作放缓,遵循“三个半分钟”,给身体足够的调节时间;
3.保证充足饮水,饮食清淡但避免过度限盐(非高血压人群可适量摄取);
4.每餐七分饱,避免暴饮暴食;
5.可考虑穿着医用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6.高血压患者应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及时就医,不自行调整药量;
7.坚持适度锻炼,如散步、游泳、打太极等,增强心血管功能,帮助维持血压稳定,让大脑始终“供血无忧”。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神经内科 林嘉良
指导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神经内科 黄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神经内科 林嘉良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