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零碳能源的重要选项,其电解制备过程长期被铂(Pt)等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昂成本制约。俄罗斯Platov南俄州立理工大学团队近日在《Frontiers in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分子编织"技术将壳聚糖与钴镍化合物复合,开发出一种杂化材料催化剂,在碱性电解水中实现17小时稳定运行,成本仅为商用铂碳(Pt/C)催化剂的1/5。
分子级"脚手架":壳聚糖如何搭建高效催化平台?
传统电解水催化剂常面临两大难题:贵金属成本高,或非贵金属易团聚失活。该研究另辟蹊径,以自然界储量丰富的壳聚糖为"骨架"——这种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生物高分子,其分子链上的氨基和羟基如同"微型抓手",能牢牢固定钴、镍金属离子,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结构。
研究团队采用非平稳电解法实现材料的原位生长:在30-40℃的温和条件下,通过不对称交流电(阴阳极电流比2.0:1.65)将金属离子与壳聚糖"编织"在不锈钢表面。这种方法省去传统催化剂制备中必需的聚合物黏合剂,避免了"催化剂被胶水堵住活性位点"的问题。电镜图像显示,最终形成的催化层表面多孔,14纳米的晶粒均匀分布,如同在金属基底上铺上了一层"分子海绵",既保证电解液快速渗透,又让催化反应高效进行。
从实验室数据到工业场景:17小时稳定性测试意味着什么?
在1 mol·L⁻¹氢氧化钠电解液中,这种杂化材料展现出"越用越好用"的特性:初始在-10 mA/cm²电流密度下过电位为289mV(过电位越低代表催化效率越高),经过4小时"磨合"后降至210mV,随后在-100 mA/cm²的高电流密度下持续运行17小时性能无衰减。对比实验显示,商用20% Pt/C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8小时后活性便开始下降。
"这相当于让催化反应从'短跑'变成了'马拉松'。"研究团队解释,壳聚糖的三维网络结构抑制了金属颗粒的团聚,而介孔通道(孔径分布集中在2-50纳米)则像"快递专线",持续输送反应原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进一步证实,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会形成更活跃的羟基氧化镍物种,这正是其"活化后性能提升"的秘密。
成本降至五分之一:氢能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电解水制氢成本中,催化剂占比高达30%。商用Pt/C催化剂每克成本约200元,而该杂化材料以壳聚糖和普通金属盐为原料,通过简易电解法制备,吨级生产成本可控制在40元/克以下。更重要的是,其无黏合剂的设计可直接集成到现有电解槽,无需改造生产设备。
不过,技术落地仍需突破规模化制备的均匀性瓶颈。实验中发现,当催化层面积超过100 cm²时,边缘区域的晶粒尺寸会出现±2纳米的波动,影响整体性能。研究团队计划下一步通过优化电解槽流场设计解决这一问题。
生物基催化剂:打开氢能平价之门的钥匙?
全球氢能委员会数据显示,要实现2050年氢能占全球能源18%的目标,电解槽成本需降低60%。壳聚糖基催化剂的突破,为非贵金属催化材料提供了新范式——用自然界的"生物积木"替代稀缺资源。正如论文通讯作者A. V. Khramenkova所言:"未来的能源材料,或许就藏在我们日常丢弃的虾壳蟹壳里。"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