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的病毒高发期,来医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又显著增多了。关于手足口病,家长们有一些关心的问题,在这里统一解答。



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可导致发热和手、脚和口腔皮疹。5岁以下的儿童为高发人群,全年均可发病,每年春秋季(2-4月和9-11月)为发病高峰。

简单来讲,病如其名,手足口病的特点就是在手掌、足底及口腔的小水庖,一般是学龄前的小朋友容易得,尤其是1-2岁的小宝宝,但是成人也可以出现哦!



手足口如何引起的?

手足口病并非单纯由不爱干净引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受到了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的感染。这些病毒可以短暂存活于生活用品、食物等表面,虽然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但即便孩子注意卫生,若处于病毒高发环境或接触到已感染的患者,也有可能中招。

引起手足口的病毒是怎样从一个小朋友传给另一个小朋友呢?——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传播。医学上说,叫“粪口途径”,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病从口入”;同时,手足口病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生病的小朋友打喷嚏也会传染手足口病。

所以流行于幼儿园、孩子玩乐场所等幼儿密集的场所。



发病会经历哪些阶段?

当小朋友传染上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后,常有4-7天的潜伏期。然后可以先出现一些低热、头痛、没食欲的前驱症状,但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和普通的“感冒”前的症状很相似。

过1-3天后,会陆续出现手、足、口部位的小红斑,红斑逐渐变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小水庖,散在,不融合。有时来就诊时小水疱已经破裂,成为糜烂面溃疡



具体表现有哪些?


口腔黏膜疹:早期出现,类似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口腔里的小水疱常长在硬腭、颊部、牙龈、舌头等处,患儿会自觉疼痛,并且水庖容易破溃。


皮肤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约芝麻到绿豆大小,周围有红晕。手足的水疱一般长在手指或足趾的背面或侧缘,也有长在手掌心、足底。不少小朋友会出现在小屁股上,甚至有的患者的皮损泛发全身。


指甲:手足口病除了皮肤表现,还有宝宝会出现指甲的改变。一般在患病1月左右开始出现,主要是甲分层,但随着时间推移,上层指甲长出去就好了。



手足口病的疱疹是否会留疤痕?

手足口病的疱疹一般不会留疤,原因是疱疹通常较浅,未累及深层皮肤组织。患病期间避免搔抓疱疹可防止破损继发感染,待疱疹干涸、结痂自然脱落后通常无疤痕。但是,若孩子因瘙痒抓破疱疹,致使局部细菌感染、炎症加重,损伤到深层皮肤组织,就有可能留下疤痕。


多久能上学?

1. 症状消失为准:等孩子身上的疱疹、红斑都没了,也不发烧了,才说明病情好转啦。这时候先别急着上学,再观察观察。

2. 隔离两周时间:从症状消失开始算,再在家待两周。手足口病有潜伏期,多隔离能防止传染给其他小朋友。

3. 医生检查确认: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让医生检查一下。听听医生的建议,医生说能上学了,咱再让孩子回学校。

4. 做好上学准备:给孩子准备好干净的衣物、水杯。提醒孩子勤洗手,在学校也要注意卫生,这样能减少再次感染的机会。



如何预防?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不仅宝宝要勤洗手,家长也要养成习惯。

2.清洁消毒:尿布、毛巾、衣服、被褥等应经常更换和晾晒。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具及毛巾。

3.避免拥挤场所: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或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通风换气:建议每天早中晚各通风2到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


不典型手足口病,没及时发现怎么办?

有时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有疑问时,医生会让家长带孩子去抽血查血常规,如果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高,则更加支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度更高的是取咽拭子查完善手足口病毒检查,结果更直观明了。

确诊了手足口病,家长和患儿不必太过紧张。应该让宝宝在家中隔离,防止传播给班里其他小朋友。患儿此时免疫力低下,在家中好好休息,多喝水,加强营养,避免继发其他感染引起并发症。可以适当口服一点板蓝根,如果出现高热等严重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一般1-2周左右痊愈就可以正常上学啦!


来源: 郭生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