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和家属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别人很快能愈合的小伤口,在糖尿病人脚上就成了“大事”?
这背后是三个无声的“杀手”在协同作案:
1. 神经病变:脚的“哨兵”下岗了
长期高血糖会损坏下肢的周围神经。这意味着您的脚会变得麻木,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纸。
后果:感觉不到鞋里的一粒沙子、洗脚时过烫的水温、甚至被剪破的指甲。受伤了而浑然不觉,伤口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开始。
2. 血管病变:生命的“补给线”被切断了
高血糖持续损伤血管内膜,导致下肢动脉硬化、狭窄甚至闭塞。
后果:氧气和营养(药物)无法通过血液有效送达脚部。没有修复材料,伤口无法愈合;没有药物和免疫细胞,细菌肆意繁殖。伤口便从“难愈合”走向“感染和坏死”。
3.感染—“野火”失控蔓延
高血糖环境本身就是细菌最佳的“养料”,一个微小的伤口就成为了细菌的“完美温床”
简单来说:糖尿病足 = 感觉失灵(不知道伤了) + 血液循环差(伤了难好) + 高血糖环境(细菌温床)。这三者形成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
在悲剧发生前,身体往往会发出预警。如果您或家人出现以下任何一项,请立即提高警惕:
1.感觉异常:脚部麻木、蚁行感、针刺样疼痛、烧灼感,或感觉迟钝像踩在棉花上。
2.形态与颜色改变:足部指甲变厚、变形,脚趾畸形,关节变形,皮肤干燥皲裂、颜色发白或发紫。
3.温度变化:脚部发凉,或出现局部无故的红肿、发热。
4.间歇性跛行:即运动后下肢痛,休息时缓解,再动复现。
5.出现伤口:反复出现的老茧、水泡、嵌甲、脚癣,或任何一个小伤口超过一周未愈合。
预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治疗。请将以下步骤融入日常生活:
1. 每日“看一看”:
在光线充足处,用小镜子仔细检查双脚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脚底、脚缝和脚跟。寻找任何微小的破损、红点、水泡、肿胀、发紫、发白等变化。
2. 认真”摸一摸“
用手掌感受双脚温度温度,若一侧发凉,可能提示局部血液循环不佳。
3. 科学“洗一洗”:
水温:用手肘或水温计测量,严禁用脚试水温(37℃左右为宜)。
清洁:用中性皂和温水,轻柔清洗。
擦干:用柔软毛巾轻轻蘸干,尤其是脚趾缝,务必保持干燥。
4. 细心“护一护”:
洗脚后可在脚背、脚踝、足跟涂抹保湿霜以防干裂,但脚趾缝间绝对禁止涂抹。修剪趾甲应平着剪,不可过深,不要剪伤两侧甲沟。如有长老茧、鸡眼,需及时请求专业帮助。
5. 谨慎“穿一穿”:
每天穿鞋前,养成伸手入鞋内检查的习惯,清除可能存在的石子、沙粒或内衬破损。选择柔软、透气、无缝线的袜子,避免袜口过紧。选择宽头、深底、无缝线、柔软透气的鞋子,鞋内应留有足够的空间(脚尖与鞋头至少留出一指宽的距离)。
6. 专业“查一查”:
至少每半年至一年,请医生进行一次专业的下肢血管和神经检查。
在糖尿病面前,任何一个脚上的小伤口都不是小事。它是一条需要立刻拉响的警报。您的每一次细心检查,每一次正确护理,都是在为您的双脚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护师刘萌萌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