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里,种植户老马和宁夏大武口葡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解晓海蹲在田埂上,对着一片发黄的葡萄叶仔细端详,“小解,你看这叶子发黄是怎么回事?”老马焦急地问,“别急,马叔,这是典型的缺素症。"解晓海轻轻掰开叶片解释道,“用上咱们新研发的液态有机专用肥,一周左右就应该能转绿。”这样生动的一幕,正是宁夏科技小院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中宁的枸杞地里,六盘山下肉牛养殖场中,红寺堡滩羊基地内……一股充满活力的“科技新势力”正在涌动,悄然改变着宁夏乡村的面貌。自2020年起,在自治区科协的悉心培育下,一家家“科技小院”如雨后破土的新苗,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如今,这支“带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从最初的1家已发展壮大至50家,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建设县级全覆盖的省区,也实现了宁夏科技小院县级建设和“六特”产业“双覆盖“。它们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方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直接送达田垄畜舍,谱写了一曲科技赋能农业、人才扎根乡土、产业带动振兴的壮美诗篇。

硕果盈枝:科技“金种子”结出产业“黄金果”


在贺兰奶牛科技小院的饲料车间里,养牛多年的杨师傅抓起一把加工好的枸杞枝条饲料,满脸惊喜地说:“以前这些枝条我们都当柴火烧了,真没想到经过你们的技术处理,现在竟能完全替代苜蓿!”正在一旁记录数据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生罗治杰笑着接话:“杨叔,这技术不仅让每头牛每天省下8块钱饲料成本,产奶量还提高了7.8%,算下来每公斤奶的成本降低了2毛多呢,这还不止,”罗治杰继续介绍,“我们推广的燕麦豌豆混贮饲料技术,替代了部分苜蓿和豆粕,在保证营养的同时,还把养殖过程中的氮排放减少了8.24%。”从“烧火棍”到“香饽饽”,从实验室到养殖场,贺兰奶牛科技小院用两项接地气的技术创新,让高深的科研从“象牙塔”走向“泥土地”,把论文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红寺堡滩羊科技小院的加工车间里,技术员小张对着脂肪测定仪,兴奋地向企业负责人寇启芳展示最新成果:“寇总您看,通过咱们的精准育种和饲养,这批羊肉的脂肪含量完美控制在10%。”寇启芳看着测定仪上的数据,激动地说:“太好了!这‘三又佳羊’的品牌真是打响了。现在咱们的滩羊分割肉,每斤能卖到50块钱以上,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啊!”小院不仅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雪花滩羊,更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裘肉兼用”“一胎多羔”的重大突破。

这样的场景,仅仅是科技小院累累硕果的缩影。五年来,在自治区科协的系统推进下,科技小院累计引进162名专家教授、493名研究生,推广专利技术98项,发表研究文章384篇,探索出我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多元增值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将“建一家小院、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

活力迸发:人才“引育留”畅通发展“活力源”


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的“转化器”,更是人才的“孵化器”。在这里,“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下”的机制高效运转,让八方英才与乡土力量交汇融合,激荡出人才发展的蓬勃气象。

走进西吉冷凉蔬菜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乡土技术员伏泽宏正蹲在地头,向刚入驻的研究生们娓娓道来:“这几年,在宁夏大学科研团队的带领下,我们陆续引进了52个不同生育期的甘蓝品种,成功筛选出11个早熟品种和7个晚熟品种。其中‘邢甘23’、‘中甘15’等早熟品种,以及‘帕特’、‘尼森’等晚熟品种表现尤其突出,已经成为基地外销的主力军。”言语间透着自信与踏实。一旁的首席专家曹云娥教授欣慰地说:“小伏前年还是一名培训学员,如今已经能带队指导种植户了。我们不仅要‘引进来’专家,更要让本土人才‘留下来、挑大梁’。”这番话,正是科技小院育才之道生动写照——既借助高校专家智慧“把脉开方”,也着力培养如伏泽宏般扎根大地的“田专家”“土秀才”,真正让技术“在泥土里扎根、在乡土中生长”。目前,西吉冷凉蔬菜科技小院通过自主选育与引进筛选,已积累适宜六盘山区的甘蓝、辣椒、萝卜优良品种60多个,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依托8000亩核心示范区,科技小院辐射带动8.4万亩种植区,为当地冷凉蔬菜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批批优秀人才不仅被吸引而来,更选择扎根于此、挥洒青春。灵武奶牛科技小院的王炳科博士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他与5名导师、16名博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一同进驻兴源达牧场,今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下并担任技术经理。“这里真心实意为人才搭台,我们只管安心干事!”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扎根牧场的初心。他和团队在牛舍与实验室之间不断攻坚,成功培育出宁夏首只克隆牛、首只体外胚胎生产牛,推动奶牛单产与品质大幅提升。他还化身“养牛科普达人”,通过短视频吸引近40万粉丝,让科技知识不再高深。如今,灵武奶牛科技小院已汇聚起一支由10名博士、34名硕士组成的科研战队。他们不仅突破了良种奶牛繁育的“卡脖子”技术,更在实践中验证了科技小院作为聚才平台、育才高地与成才舞台的广阔价值——让人才留下来、干得好、能出彩,正是这片土地给予奋斗者最坚实的回响。

同样选择留下的,还有2024年被评为中国农技协“最美入驻研究生”的刘婷婷,在海原马铃薯科技小院坚守200余天后,也做出了留在宁夏的选择。“这段经历让我真正读懂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含义,更让我看到了在这片热土上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无限可能。”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自找苦吃”的体现,勇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感人缩影。

科普惠民:创新服务模式 赋能“最后一公里”


自治区科协以科技小院为枢纽、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科技服务与科普宣传直达基层,实现“服务送下去、技能带起来”的良性互动。在大武口菌菇科技小院的培训教室里,高级农艺师赵金霞正在为村民们演示最新的菌菇栽培技术。“赵老师,按照您教的方法,我家大棚的蘑菇产量提高了快两成了!”种植户李大姐兴奋地分享着喜悦。在这里,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被请上讲台。像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赵金霞、基层“三长”带头人裴卓强,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真知倾囊相授,实现“一人带一片、一片促整体”的辐射效应。

五年多来,1051场科技培训、42149人次农民受教、471名乡土人才被结对培养。从中宁枸杞园到六盘山肉牛养殖场,从红寺堡滩羊基地到贺兰山东麓葡萄园,科技小院遍布全区,形成了覆盖主要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通过“点对点”精准服务,让最新科研成果从“试验田”快速推广到“生产田”,有效破解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夜幕降临,宁夏贺兰瓜菜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杨海洋还在和乡亲们讨论着:“李叔,您家甘蓝地的施肥量还可以再优化,咱们试试精准施肥方案?”“太好了小杨,有你们在,我们种地心里更有底了!”这样温暖的对话,每天都在科技小院上演……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宁夏科技小院已整装再出发,构建“三个一”模式开启未来“新篇章”,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永动机”。“小院共建”模式凝聚合力:围绕特色产业打造“科技小院集群”,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团作战”,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领域进军。“人才共育”模式固强根基:努力打造“产学研用”融合育人链,不仅让研究生“沉下去”,更要让优秀的毕业生“留下来”,让这些经历过乡土淬炼的英才,永久扎根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成果共享”模式畅通渠道:打造“一院一产一品”品牌,让科研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点对点”服务,让最新成果从“试验田”快速“飞入寻常百姓家”,畅通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宁夏广袤的田野上,解晓海、罗治杰、刘婷婷等一批批青年学子,以及张桂杰、张雪艳等专家教授,以“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将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让技术扎根深厚泥土里。他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践行担当,深刻诠释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青春誓言。

科技小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证明,科技的力量一旦与土地深度融合,便能迸发出最为动人的光芒。未来,这片“小阵地”必将持续释放“大能量”,为宁夏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描绘出更加绚丽的科技色彩!(宁夏科协科普工作队 李敏莉)

来源: 宁夏科协科普工作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