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工作二十几年的疼痛专科护士,我总以为自己能精准捕捉孩子的每一处不适。可直到9岁女儿因口腔溃疡痛得整夜在家乱蹦,一个月没好的创面竟烂出1公分深的“小洞”,我才惊觉:有些孩子的痛,不只是痛,背后可能藏着我们没读懂的“小信号”。

女儿上二年级,今年就偶尔挤眼睛、清嗓子,我以为是小习惯,没太在意。直到上个月,她喊嘴巴疼,我一看口腔颊部破了两个小溃疡——孩子长溃疡太常见,凭经验我知道溃疡有自限性,两周就能好,就给她喷了锡类散、贴了溃疡贴,叮嘱多喝水。可没想到,一个月过去,溃疡不仅没好,反而越烂越大,左颊部和颊部前方各烂出约1公分深的洞,疼得她没法正常生活、上学,白花花的创面看得我心里发紧。

最熬人的是晚上,孩子疼得根本睡不着。有两天夜里,她睡着睡着突然坐起来,像梦游似的抱着枕头在卧室内外来回走、蹦跳,哭着说“嘴巴里像有针在扎”。我试过各种口腔护理方法,止痛凝胶、蒙脱石散、溃疡贴、复方氯己定漱口都用了,溃疡却半点没见好。后来我带她去看中医儿科,医生问孩子有没有抽动症,说他们刚参加完一个会议,有例患儿的口腔溃疡就是抽动症引起的。当时我心里是抵触的,孩子半年内偶尔清嗓子、一年前偶有挤眼,怎么会是抽动症呢?但医生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

在同事推荐下,我又带孩子去了口腔医院的黏膜科,打磨了牙齿,同时给口腔局部打了封闭针,溃疡才慢慢开始愈合。

这几天,我反复回想中医儿科医生的话,猛然想起:女儿疼得乱蹦时,确实总下意识抿嘴、咀嚼,甚至会用牙齿去咬溃疡创面——之前我只当是她疼得烦躁,却没发现这是她控制不住的“小动作”。后来才明白,抽动症孩子会有不自主的重复动作,比如挤眼、清嗓子、咬嘴唇,而女儿把这种“无意识动作”落在了溃疡处,越咬越烂,溃疡反复不愈;反过来,疼痛又加重了她的烦躁和抽动,形成了恶性循环。

想起一年前她偶尔挤眼睛、清嗓子时我的“不以为意”,现在满是愧疚。作为疼痛专科护士,我每天帮患者缓解疼痛,却没看穿女儿“疼痛”背后的真正原因——原来孩子的痛,从来不是“哪里痛治哪里”这么简单。

之后我带女儿到儿童医院做了相关检查,确诊了是轻度抽动症,在医生指导下做行为干预。加上学校老师的配合照护,现在孩子的溃疡基本痊愈,挤眼睛、咬嘴巴的小动作也少了,终于能安安稳稳上课、睡觉。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太大,作为护士,也作为妈妈,想跟所有家长说几句话:

1. 孩子反复不愈的疼痛,别只盯着“伤口”看。如果口腔溃疡、关节痛这类小毛病总不好,多观察孩子有没有不自觉的小动作——比如反复摸、抓、咬疼痛部位,这可能不是“调皮”,是身体在发信号。

2. 抽动症的早期信号很容易被忽略。挤眼睛、清嗓子、皱鼻子、耸肩,这些看似“小毛病”的动作,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别像我一样误以为是“孩子小习惯”“上火了”,早发现、早干预,孩子能少遭罪。

3. 孩子的疼痛护理,“身心都要顾”。疼在身上,烦在心里,尤其是像抽动症这种和情绪、行为相关的问题,光靠“治疼”没用。读懂孩子的“小动作”,父母多疏导,和老师做好沟通,用全方位的支持帮孩子缓解焦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在再想起女儿疼得乱蹦的夜晚,我依然心疼,但更多的是庆幸——幸好医生点醒了我,也幸好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护理思维”。孩子的身体很诚实,每一次“不舒服”都有原因,多一点细心,少一点“想当然”,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副主任护师李晓静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